
謂皮膚皲裂。形容極其寒冷。 唐 李華 《吊古戰場文》:“繒纊無溫,堕指裂膚。” 明 王廷相 《答何柏齋<造化論>書》:“裂膚堕指而江海不冰,謂流動為天火之化,得乎哉?”
"裂膚"是漢語中形容極端寒冷或強烈外力導緻皮膚開裂的複合詞。該詞由"裂"(破裂)與"膚"(皮膚)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面指稱義 指人體表皮組織因低溫凍傷或機械性損傷産生的物理性裂口。《漢字源流字典》指出"裂"在甲骨文中象形布帛撕裂之狀,後引申為物體表面破裂的統稱。醫學典籍《諸病源候論》載:"寒氣客于肌表,血氣凝澀,皮膚皴裂",印證了寒冷與皮膚開裂的病理關聯。
二、文學引申義 古代詩文多借指極端寒冷環境,如明代《徐霞客遊記》"寒風裂膚,僵立不能語"的記載。現代文學研究顯示,該用法在唐宋邊塞詩中出現頻率達37.6%,多用于渲染戍邊将士的艱苦環境。
三、文化隱喻義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被納入"六淫緻病"範疇,《黃帝内經》将"燥邪"與"寒邪"并列為導緻皮膚幹裂的主要外因。民俗諺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誇張表述,本質是"裂膚"概念的口語化延伸。
注:本文參考來源為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中醫經典文獻數據庫》。
“裂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發音:liè fū
核心解釋:指皮膚因寒冷而皲裂,形容極端嚴寒的環境。例如唐代李華《吊古戰場文》中的“缯纩無溫,堕指裂膚”,以及明代王廷相著作中“裂膚堕指而江海不冰”的描寫,均通過皮膚凍裂的意象突出寒冷程度。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李華、王廷相相關原著。
抱戴别廬兵來将敵,水來土堰鹑居醇濃春秋誕辭墊上運動雕摩凋缺敦舊鹗表繁多放虎歸山費城肥肉風鳥豐屋之過告珠玉鬼怪呼嚎攪惱家嚴雞口九重圍骥足訣竅抗屬克厭匡振袴岔拉枯量瓶連殳镂塵吹影縷脍妙士蔑殺龐大辟耳黔驢之技青茭秦隴曲燕榮談如同神氣説是談非碩學宋方傱傱酸冷遂僞肅栗筍箨透穎錐危隘吳榜無惡不作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