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皮膚皲裂。形容極其寒冷。 唐 李華 《吊古戰場文》:“繒纊無溫,堕指裂膚。” 明 王廷相 《答何柏齋<造化論>書》:“裂膚堕指而江海不冰,謂流動為天火之化,得乎哉?”
“裂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發音:liè fū
核心解釋:指皮膚因寒冷而皲裂,形容極端嚴寒的環境。例如唐代李華《吊古戰場文》中的“缯纩無溫,堕指裂膚”,以及明代王廷相著作中“裂膚堕指而江海不冰”的描寫,均通過皮膚凍裂的意象突出寒冷程度。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李華、王廷相相關原著。
《裂膚》是指皮膚裂開或割傷,常用于形容嚴重的傷口或受傷後的皮膚狀況。
《裂膚》由左右結構組成,左邊部首為“衣”(10畫),右邊部首為“⺮”(6畫),總筆畫數為16。
《裂膚》這個詞源于漢字的演變。古代,人們以“刀劍”來作為形象來描述皮膚受傷的情況,後來慢慢演變為“裂膚”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裂膚》的寫法為「裂膚」。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裂膚的寫法多種多樣。有時會将“衣”和“⺮”這兩個部首寫在一起,有時則會根據實際情況分開寫。
1. 他在意外事故中裂了膚。
2. 重物擊中他的額頭,裂膚而出的鮮血令人心痛。
3. 車禍導緻她全身裂膚,傷勢十分嚴重。
1. 裂口:傷口裂開。
2. 裂縫:物體表面或結構的開裂。
3. 裂開:裂縫之間的開口。
1. 割傷:用刀具等物體将皮膚切破。
2. 破皮:皮膚破裂,通常是由外界力量或刺激引起。
愈合:傷口恢複,皮膚合攏,不再裂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