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天子、諸侯葬時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柱上有孔,穿索懸棺以入墓穴。《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孔穎達 疏:“桓,大也。楹,柱也。”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桓楹,天子、諸侯葬時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穿繂索,懸棺而下,取其安審,事畢即閉壙中。”
(2).華表。 宋 王谠 《唐語林·文學》:“桓楹者,即今之華表也。”
“桓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下葬用的大柱子
指古代天子、諸侯葬禮中用于懸棺下葬的立柱。這類柱子通常帶有孔洞,通過繩索将棺木緩緩放入墓穴。
來源依據:
華表(引申義)
在部分文獻中,“桓楹”被解釋為類似華表的裝飾性立柱,可能因其形制與下葬立柱相似而産生引申。
來源依據:
建議結合《禮記》及《唐語林》原文進一步考察語境差異。
桓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官員因德行卓越而被挂在門楣之上表彰。
桓(木字旁,左右結構,總筆畫數8)+ 楹(木字旁,上下結構,總筆畫數13)。
桓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制,它是禮儀中一種褒獎官員的方式。所謂桓楹,即是将名字寫在印章之上,然後将印章挂在官員的門楣上,以示表彰。在繁體字中,桓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桓楹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仍然相似。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一些細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桓楹仍然是由桓和楹兩個字組成。
1. 他因為卓越的政績被授予了桓楹之賢的稱號。
2. 桓楹是對官員行為規範的一種表彰和激勵。
桓楹并不常見于組詞中,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詞語,很少與其他詞彙組合使用。
近義詞包括花紅、木印等表達類似意思的詞語。
反義詞是指與桓楹意義相反的詞語,如貶斥、責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