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社的意思、方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社的解釋

指四方之神和土地神。《詩·大雅·雲漢》:“祈年孔夙,方社不莫。” 鄭玄 箋:“我祈豐年甚早,祭四方與社又不晚。” 唐 劉禹錫 《奏記丞相府論學事》:“至二十年, 許敬宗 等奏,乃遣天下諸州縣置三獻官,其他如方社。” 明 張居正 《賀靈雨表》之三:“聖主對時,因切民天之恤;帝宮肇祀,用昭方社之祈。”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四》:“其次者,猶祀于瞽宗、方社、四嶽,各如其德業之大小為秩之尊卑,地祇與天神相升降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社"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名詞,由"方"與"社"兩個祭祀對象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方"特指四方之神,《禮記·郊特牲》鄭玄注稱:"方,謂迎四方氣于郊也";"社"則指土地神,《說文解字》釋為"地主也",專司五土之祀。兩者合稱"方社",代表着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對天地四方的系統性祭祀體系。

從構詞法分析,"方社"屬于并列式合成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雲漢》:"祈年孔夙,方社不莫",鄭玄箋注解釋為:"祈求豐年甚早,祭四方與社又不晚"。這印證了周代已形成完整的方社祭祀制度,《周禮·春官》詳細記載了"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其中地示即包含社稷、五祀、五嶽等祭祀對象。

在文化内涵層面,方社祭祀體現着"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漢代班固《白虎通義·社稷》強調:"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說明其具有政治象征意義。唐代韓愈《論佛骨表》"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的谏言,側面反映了方社祭祀在禮制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方社祭祀隨着曆史演變呈現制度化特征。《春秋繁露·止雨》記載:"祝宗人各以時祠社稷、山林、川澤",說明漢代已形成定期祭祀的規範。宋代《文獻通考》詳細記錄了州縣二級的方社祭祀規制,這種禮制延續至明清,北京現存的社稷壇即為實證。

網絡擴展解釋

“方社”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方社”指代四方之神(四方)和土地神(社)的合稱。其中: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1. 《詩經》記載
    《詩·大雅·雲漢》提到“祈年孔夙,方社不莫”,鄭玄注疏解釋為“祈求豐年要早,祭祀四方與社神也不可晚”,表明周代已存在對四方與社神的聯合祭祀。

  2. 唐代制度化
    劉禹錫記載唐高宗時期,許敬宗奏請全國州縣設置“三獻官”,祭祀規格“如方社”,說明此時祭祀儀式已形成規範。

  3. 明清延續
    明代張居正的賀表中提到“帝宮肇祀,用昭方社之祈”,清代魏源《默觚》記載“方社與天神相升降”,體現其祭祀傳統延續至後期。

三、文化内涵

參考資料

以上内容綜合自《詩經》注疏、唐代奏議及明清文獻記載,主要參考(滬江詞典)、(漢典)、(單詞乎)等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僵僵滄浪亭長禦齒過肩隨愁陣傳讀出牙叢蔚翠雲鬟戴維營代職盜詐大統一理論德牧電子陶瓷底剭緞疋庫萼片法魚費講風錘奉禦幹浄利索弓調馬服官仕瓜子不大是人心孤駒寒蜩紅噴噴黃姑蕈戛磨洊疊狡慧節制金钗換酒橘黃口涎連城珍六五攣綴馬辛沒做是處名不虛得溺音拍花片雲遮頂纰薄钤奴傾述森布善頌善禱山障蛇矛手拐貪仕頽牆唾駡文選學仙去械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