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怪異。 唐 元稹 《遭風二十韻》:“罔象睢盱頻逞怪,石尤翻動忽成災。” 元 袁桷 《龍門》詩:“疑下有龍湫,逞怪蹲天門。”
“逞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故意表現出怪異、奇特的行為或舉止以吸引他人注意。以下是詳細解析:
行為動機
這種行為可能帶有趣味性,但過度時易引發他人不適,甚至被視為嘩衆取寵。例如唐代元稹詩句“罔象睢盱頻逞怪”中,用“逞怪”描述怪異現象引發的災禍。
文學與成語中的使用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文學批評)。使用時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單純“怪異”混淆,其核心在于刻意為之的展示性。
《逞怪》一詞指的是表現出奇怪、古怪或另類行為的意思。它由“逞”和“怪”兩個字組成,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字的拆分、來源和其他相關信息。
“逞”字由辶部和工部組成,其中辶是“走”的意思,工是“力量”的意思;筆畫數為7。
“怪”字由心部和夬部組成,其中心是“心靈”的意思,夬是“拒境”的意思;筆畫數為8。
《逞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逞”,意為“發表”或“炫耀”,而“怪”則表示“奇特”或“古怪”。在繁體漢字中,“逞”字和“怪”字的形狀并沒有太大變化,保持了簡體中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中,往往有多種寫法。《逞怪》這兩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寫法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時代和文化背景而有所變化。
他的行為總是逞怪,讓人摸不清頭緒。
逞強、逞能、逞威
古怪、離奇、奇異
正常、普通、平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