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d not know sb. before;be never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向來不認識
他們倆素不相識,一見面竟成了好朋友
彼此一向不認識。《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及同郡 徐原 ,爰居 會稽 ,素不相識,臨死遺書,託以孤弱, 瑁 為起立墳墓,收導其子。”《宋書·謝弘微傳》:“所繼父於 弘微 本緦麻,親戚中表,素不相識,率意承接,皆合禮衷。”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一折:“你這道者,我與你素不相識,怎生便着我跟你出家。” 清 侯方域 《論<朋黨論>下》:“所謂草茅名士者,皆四方之産,素不相識之衆也。” 陳湧 《<奇異的書簡>序》:“即使幾次匆促的訪問,幾次對一個素不相識的先進人物的調查,也往往使她深入到對象的靈魂,給我們帶來許多詩意。”
“素不相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ù bù xiāng shí,意思是“向來不認識、從未有過接觸”。其核心含義如下:
字詞解析:
用法特點:
近義與反義:
語境示例:
該成語常用于強調人際關系的陌生狀态,隱含對意外聯結或善意行為的感慨,是中文中表達“陌生關系”的典型詞彙。
"素不相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雙方是陌生的,沒有互相認識或了解的關系。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糸)和⺼(犬)。
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素不相識》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中。
繁體的寫法為「素不相識」。
在古代,「素不相識」可以寫作「素不相識」或「素不相識」,用了一些其他的字形。
他們兩個素不相識,卻在旅途中結為了好朋友。
素不相識沒有固定的組詞形式,但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構建相關短語或句子。
陌生、初次見面、初相識
相識、相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