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梅花調 ”。曲藝的一種。 清 末起源于 北京 ,流行于 華北 一帶。由一人自擊鼓闆演唱,二三人伴奏,樂器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 孫犁 《白洋澱紀事·吳召兒》:“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綠的發黑,像說梅花調用的鐵響闆。”
梅花大鼓是中國傳統曲藝形式之一,兼具音樂性和文學性,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梅花大鼓又稱“梅花調”或“北闆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性曲種,起源于清代中葉的北京,盛行于天津及華北地區。表演時由一人自擊鼓闆說唱,伴奏樂器包括三弦、四胡、琵琶等,曲目多為短篇,内容多取材于《紅樓夢》《西廂記》等古典文學作品。
以金萬昌創立的“金派”最負盛名,其嗓音洪亮、行腔跌宕,長期在天津演出并廣受歡迎,奠定了梅花大鼓的藝術高度。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曲目或傳承現狀,可參考《非遺裡的中國》等文獻。
《梅花大鼓》是中國傳統的戲曲劇種之一,主要在貴州地區流行。它以唱詞、念白、配樂和動作為表現形式,通過演員的精彩演繹展現劇情。這個詞也可以指代這種戲曲形式。
《梅花大鼓》的詞可以拆分成「木」、「心」、「大」和「鼓」四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梅花大鼓》起源于貴州省,最早出現于明代。在明末清初時期,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戲曲劇種。
《梅花大鼓》的繁體字為「梅花大鼓」。
在古時候,「梅花大鼓」可以使用不同的寫法,如「梅花大小夫」等。
1. 他在演出中唱了一段《梅花大鼓》的經典曲目。
2. 我們去戲曲院看了一台精彩的《梅花大鼓》。
1. 梅花
2. 大鼓演唱
3. 戲曲表演
4. 唱詞念白
5. 貴州傳統戲曲
1. 貴州大鼓
2. 梆子戲
3. 廣場大鼓
暫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