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詩·大雅·韓奕》:“榦不庭方,以佐戎辟。”榦,同“ 幹 ”,安。後以“幹方”謂安定和治理國家。《晉書·王渾傳》:“今陛下出 攸 之國,假以都督虛號,而無典戎幹方之實,去離天朝,不預王政。”
“幹方”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韓奕》中的“榦不庭方,以佐戎辟”,其中“榦”通“幹”,意為“安定”。後引申為安定和治理國家的涵義。例如《晉書·王渾傳》提到“無典戎幹方之實”,即指缺乏實際治理國家的權力。
字義分解
部分現代詞典(如)從字面拆解角度提出新解:
“幹方”的核心含義為安定國家,屬古典政治術語;現代可能存在引申義,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詩經》《晉書》等古籍原文。
“幹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幹事情、做實際工作的人。
幹方的拆分部首是“幹”,總共有11個筆畫。
“幹方”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司農》一書中。在古代,以“幹”字作為名詞,表示幹活的人。
“幹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幹方”。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幹方”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己幹方”,其中的“己”字表示“自我”或“我”。這個寫法強調個人主動性和責任。
他是一個勤奮的幹方,經常加班加點完成任務。
幹事方正、無私無幹方、幹幹淨淨、實幹家等。
實幹者、幹活者、執行者等。
懶惰者、不負責任者、敷衍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