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辭、辭令。《公羊傳·莊公四年》:“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
“號辭”在現行權威漢語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均未設立獨立詞條。從構詞法分析,“號”在古漢語中可指“呼告”“宣告”,《說文解字》釋為“痛聲也”,後引申為發令、號召之意;“辭”則指文辭、語句,《周易·系辭》載“修辭立其誠”,強調言辭的修飾與表達。二字組合後,“號辭”在古籍中偶見使用,多指具有號召性質的文告或儀式性言辭,如明代軍事文書中的檄文、祭祀活動中的禱祝之語等。
該詞在《中國基本古籍庫》收錄的明人奏議集中曾出現:“頒號辭于三軍,申約束于行伍”(《皇明經世文編》卷二百九),此處特指軍隊中的訓令文書。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亦有“典禮號辭,務存體要”的表述,強調官方文告的莊重性。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已屬罕見詞彙,建議使用者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語義判斷。
“號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號辭”指言辭、辭令,多用于古代諸侯會盟或朝聘等正式場合的交際語言。該詞強調禮儀規範下的特定表達方式,如《公羊傳·莊公四年》記載:“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說明在正式交往中需引用先君之名以示尊重。
讀音與結構
古典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公羊傳》,描述諸侯國之間遵循“稱先君”的辭令傳統,體現周代禮制對語言表達的規範。
現代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號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部分現代例句(如提到的“辭職”)屬于誤用,需注意區分。
擴展建議: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公羊傳》原文或漢代注疏,了解周代禮制與語言文化的關系。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來源。
安居焙蠒冰華賓天碧沙測揆讒脣常性塵熛龡豳麤武颠來播去電流放大器調懴鵰弧防抑負版絝鴿炭鞏洛憨勁阖門劃撥淮南體櫰香讙驚濩落火床豭豨節誼斤斤麂鞾跨騰攬腳累進靈犀隆嶽忙合煤窯蒙昧無知明白了當噴飯錢本清耳傾蓋擒獲人緣兒上刑失配水答餅束紳死綏松刺宋應星體念體遜無厭足下管顯幸先鄭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