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辭、辭令。《公羊傳·莊公四年》:“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
“號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號辭”指言辭、辭令,多用于古代諸侯會盟或朝聘等正式場合的交際語言。該詞強調禮儀規範下的特定表達方式,如《公羊傳·莊公四年》記載:“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說明在正式交往中需引用先君之名以示尊重。
讀音與結構
古典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公羊傳》,描述諸侯國之間遵循“稱先君”的辭令傳統,體現周代禮制對語言表達的規範。
現代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號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部分現代例句(如提到的“辭職”)屬于誤用,需注意區分。
擴展建議: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公羊傳》原文或漢代注疏,了解周代禮制與語言文化的關系。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來源。
《號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稱號和辭謝”。通常用來表示對他人的尊稱或自我稱謂,并表達對他人或場合的敬重和謙虛。
《號辭》是由“口”部和“言”部組成的漢字,口部是它的部首,共有3個筆畫。
《號辭》最初的形式源于古代文化傳統,多用于表示對尊長、貴賓或官員的尊稱。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一種尊敬和表達禮貌的方式。
《號辭》的繁體字形為「號辭」。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號辭》字形較為簡化,與現代字形有細微差别。例如,古代的《號辭》在左側的“口”部分更為方正,與現代字形稍有不同。
1. 我謹以敬佩之心敬稱您為“先生”,請您接受我最真誠的號辭。
2. 逢年過節,我都會給長輩寫一封信,以表達我對他們的尊敬之情,同時謙虛地使用號辭來稱呼他們。
號稱、稱號、稱謂、尊稱、尊號
尊稱、稱謂、美稱、敬稱
侮稱、詛稱、貶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