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木名。可作中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櫰香》:“櫰香, 江 、 淮 、 湖 、 嶺 山中有之。木大者近丈許,小者多被樵采。葉青而長,有鋸齒,狀如小薊葉而香,對節生。其根狀如枸杞根而大,煨之甚香。”
關于“櫰香”的詞義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櫰香(拼音:huái xiāng)是一種香木名稱,屬于豆科植物,可作中藥材使用。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櫰香》,記載其生長于江淮、湖嶺等地的山野中,木本植物,葉片青綠細長帶鋸齒,根部可煨制出香味。
需注意“櫰香”與“蘹香”(huí xiāng,即茴香)的區别。後者為傘形科植物,常用于調味,兩者雖讀音相近但科屬、用途不同。
建議查閱權威中醫藥典籍或植物學資料獲取更詳細分類及現代研究進展。
《櫰香》(huì xiāng)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香味濃郁的香氣。
《櫰香》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香(xiāng)。
拆分後的部首及筆劃數如下:
木:部首,3筆劃。
香:部首,9筆劃。
《櫰香》這個詞的來源可能比較難以确定,但是根據筆畫和部首的分析,可以看出這個詞的主要構字部分是“香”,這暗示着與香氣相關。
《櫰香》的繁體字為「檄香」。
根據古代漢字的使用情況,「櫰香」可能有以下幾種寫法:
1. 他點燃了一根櫰香,整個房間都彌漫着悠遠的香氣。
2. 那個花園裡有各種各樣的櫰香,讓人陶醉其中。
3. 她在家裡擺放了一盞插滿櫰香的花瓶。
櫰香木(huì xiāng mù):指産生濃郁香氣的木材。
香火(xiāng huǒ):指香燭的火焰,也用來借指寺廟或宮觀的燈火。
薰香(xūn xiāng):指用香薰燃燒來散發香氣。
芬芳、馨香、芳香。
臭味、惡臭、異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