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h;way] 路徑;辦法
築蹊徑。——《晏子春秋》
将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荀子·勸學》
隻好另辟蹊徑
亦作“ 蹊逕 ”。1.指小路。《呂氏春秋·孟冬》:“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蹊徑。”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五:“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 晉 張載 《七哀》詩之一:“蒙蘢荊棘生,蹊逕登童豎。” 南朝 齊 謝朓 《和徐都曹》:“桃李成蹊逕,桑榆蔭道周。”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牛至半途不循蹊徑,負女渡嶺驀澗,直入亂山。” 趙光榮 《裡湖紀遊》詩:“蜿蜒入杳渺,蹊徑從何尋?”
(2).門徑;路子。《荀子·勸學》:“将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獨有此律,不謬蹊徑。” 明 唐順之 《卓小仙草書歌》:“雖然奔放不可覊,筆墨蹊徑未盡遣。”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五:“又人學書……情景妙合,風格自上,不為古役,不堕蹊逕者,最也。” 清 王韬 《甕牖馀談·西儒實學》:“大闢疇人之蹊逕。” 葉聖陶 《倪煥之》十四:“對于這樣另辟蹊徑的教育宗旨與方法,自己确有堅強的信念。”
“蹊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蹊徑”指狹窄的小路或不常走的道路。例如《晏子春秋》中的“築蹊徑”即指修築小路,而《荀子·勸學》中的“經緯蹊徑”則比喻學問的路徑。
引申意義
在成語“另辟蹊徑”中,它被引申為“獨特的方法或途徑”,強調突破常規、探索新方向。
古籍引用
現代語境
多用于形容創新方法,如“科班出身的他另辟蹊徑,開創了全新研究領域”。
“蹊徑”既指物理意義上的小路,也隱喻方法論上的獨特路徑。其核心在于“非常規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描述實際道路還是抽象途徑。
蹊徑是一個富有詩意的詞語,既是名詞,也可作動詞,通常用來形容一條狹窄而幽靜的小徑或通往目的地的巧妙的路線。這個詞的意思有時也可以延伸為行進的途徑或方法。
蹊徑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辵(chuò)和土(tǔ)。辵表示行走,土表示與地相關的含義,兩個部首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的意義。
蹊徑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詩經·小雅·蓼莪》中的一句詩:“蓼莪生于蹊,白露濕所滋。” 。
蹊徑在繁體字中寫作“蹤迹”,也可以發音為“僊侶”。
在古時候,蹊徑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多樣:有古文《爾雅·釋俗》中的“萃徑”、《說文解字》中的“蹊”以及《廣韻》中的“執”。這些古字都與詞義相近,但在發音和字形上略有不同。
以下是蹊徑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小村的村民們經過這條蹊徑,才能抵達山腳下的水井。
2. 為了不被發現,她選擇了一條偏僻的蹊徑逃離。
組詞:蹊跷、蹊跷怪異、蹊跷離奇。
近義詞:小道、小徑、山徑。
反義詞:大道、大道理、大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