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鞏 洛 二古地名的并稱,地在今 河南 洛陽 一帶。《戰國策·韓策一》:“ 蘇秦 為 楚 合從,説 韓王 曰:‘ 韓 北有 鞏 、 洛 、 成臯 之固,西有 宜陽 、 常阪 之塞。’”《文選·潘嶽<西征賦>》:“眷 鞏 洛 而掩涕,思纏緜於墳塋。” 李周翰 注:“ 鞏 洛 二縣名。 嶽 家墳塋在此。” 宋 梅堯臣 《周仲章通判潤州》詩:“昔過 京口 山,斷崖如 鞏 洛 。”
(2).泛指通都大邑。 唐 許渾 《颍州從事西湖亭宴餞》詩:“獨想征帆去 鞏 洛 ,此中霜菊正花開。” 宋 張元幹 《瑞鶴仙·壽》詞:“看流芳,繼踵 韋平 ,盛傳 鞏 洛 。” 明 何景明 《放歌行》:“整轡逾 鞏 洛 ,驅車入 鹹 秦 。”
“鞏洛”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地理範圍
指鞏(今河南鞏義)與洛(今河南洛陽)兩個古代地名的合稱,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及周邊區域。根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期韓國北部“鞏、洛、成臯”形成防禦要塞;宋代梅堯臣詩中“斷崖如鞏洛”()也印證了這一地理關聯。
曆史沿革
鞏義在曆史上曾長期歸屬洛陽管轄,例如唐代屬河南府,宋代為永安軍(皇家陵寝所在地),明清屬河南府()。杜甫自稱“洛陽人”,趙匡胤将陵墓選址鞏義,均與這一行政隸屬有關。
文化意象
唐代詩人許渾、宋代張元幹等以“鞏洛”代指繁華都城(),因其地處中原核心,曆史上長期為政治、經濟中心,逐漸演變為“通都大邑”的象征。
現代地理
如今鞏義市屬鄭州代管,與洛陽直線距離約76公裡(),行政區劃雖變,但兩地仍共享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引用或地理考證,可參考《河南府志》或《鞏縣志》。
《鞏洛》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鞏固、堅定。
《鞏洛》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鞏和洛。
鞏的部首是工,總筆畫數為5。
洛的部首是水,總筆畫數為9。
《鞏洛》一詞最早見于《尚書·虞書·大禹谟》中,用以形容大禹奮勇治水,鞏固國家。
繁體字《鞏洛》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鞏洛》這個詞的古體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變化。
1. 在困難面前,我們必須要鞏洛意志,堅持不懈。
2. 這次考試是鞏洛我們所學知識的機會。
3. 戰勝挑戰需要鞏洛團隊的合作和拼搏精神。
鞏固、鞏固性、鞏固地、鞏固物、鞏固基礎。
堅定、穩固、鞏固。
搖擺、動搖、不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