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師。禮樂之先賢。《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明 唐順之 《故禮部左侍郎薛瑄從祀議》:“臣聞《周禮·大司樂》曰:凡有德者,有道者,使教焉。沒則為樂祖,祭於瞽宗。瞽宗者, 殷 學也。此學宮祀其能為師者之證也。”
“樂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禮樂領域的先師或傑出賢者。以下為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古代在禮樂制度中被尊崇的先賢或導師,尤其指那些在禮樂教化中有卓越貢獻的人物。該詞源自《周禮》,強調對禮樂傳承者的尊稱。
文字構成
《周禮》中的起源
《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
後世引用
明代唐順之在《故禮部左侍郎薛瑄從祀議》中沿用此概念,強調學宮應祭祀“能為師者”,延續了對禮樂先賢的尊崇傳統。
象征禮樂傳承
樂祖不僅是曆史人物,更代表禮樂文化的正統性與延續性。古代通過祭祀樂祖,強化禮樂教育的權威性。
文學中的引用
如元代馬钰詞作《蔔算子》提到“伯樂祖師來”,将樂祖與伯樂并提,比喻對賢者的推崇。
現代漢語中,“樂祖”一詞較少單獨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用以指代傳統文化中的典範人物。例如:“香港回歸,樂祖精神象征文化傳承”(的造句示例,此處為概括表述,非直接引用)。
“樂祖”承載着古代禮樂制度的核心價值觀,既是曆史人物的尊稱,也是文化傳承的象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及明代相關文獻。
樂祖(lè z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同時也是一個名詞。樂祖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乙”和“礻”,共有9個筆畫。這個詞語由“樂”和“祖”兩個字組成。
“樂”的意思是快樂、愉悅,也可指音樂或樂曲。它是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
“祖”的意思是祖先、始祖、始創人。它指的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祖先,通常代表着一個家族的根源和起源。
樂祖一詞的來源有待進一步考證。它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樂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樂祖這個詞語的例句:
與樂祖相關的詞彙有:
樂祖這個詞語表達了音樂與祖先的緊密聯繫,代表了音樂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它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智慧,同時也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和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