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藕絲。 南朝 梁簡文帝 《采蓮曲》:“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唐 崔國輔 《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詩:“折花贈歸客,離緒斷荷絲。”《花月痕》第六回:“聽説舊情那些,似荷絲劈開未絶,生前死後無休歇;萬重深,萬重結。”參見“ 藕絲 ”。
“荷絲”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藕絲,即蓮藕折斷後形成的細絲。這一解釋在多個古籍中均有印證,如:
情意連綿
因藕絲具有物理上的連續性,常被用來比喻斬不斷的情思。如《花月痕》中“似荷絲劈開未絕”,将情感比作藕絲的纏綿。
色彩代稱
在唐代詩詞中,“藕絲”還被用作顔色名稱,特指純白色。如李賀《天上謠》提到的“藕絲裙”,即白色衣裙。
有現代資料将其引申為形容人物舉止溫婉文雅(如的成語說),但此說法未見于傳統典籍,可能是基于荷花意象的現代延伸解讀。
需注意“荷絲”與“藕絲”在文學中的互通性,二者常共同承載着東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美學,多見于古典詩詞對情感或景物的細膩描摹。
荷絲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艹”和“頁”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荷絲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意為荷花的絲狀物。在古代,人們經常用荷絲來編織各種工藝品,因此荷絲也象征着柔美和精巧。
荷絲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荷絲」。
在古代,荷絲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舊字形為「艹⺖」。
1. 她用荷絲編織了一個精緻的花籃。
2. 這幅畫真實地描繪出了荷絲的柔美。
3. 媽媽用荷絲裝飾了那條漂亮的連衣裙。
1. 荷花:指荷絲所屬的植物,寓意純潔和高雅。
2. 荷葉:指荷花上的葉子,常被人們用于飲茶。
3. 絲綢:指用嬌豔柔美的絲線制成的織物。
1. 絲線:與荷絲相似,都是指細長而柔軟的線條。
2. 編織:與荷絲的意義相類似,均指通過交織、穿插等動作制作編織品。
1. 粗糙:與荷絲的柔美相對,指表面不光滑、細膩、精緻。
2. 硬朗:與荷絲的柔軟相對,指有力、堅韌、不易變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