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提心在口的意思、提心在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提心在口的解釋

心提在口,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恐懼。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二折:“則聽的聲麄氣喘如雷吼,諕的我戰兢兢提心在口。” 明 李日華 《南西廂記·堂前巧辯》:“誰許你胡行亂走,一任的握雨攜雲,常使我提心在口。” 梁斌 《播火記》十九:“他猛醒了一下,覺得失了口。立時提心在口,回過頭向左右看了看,見并沒有别人,才放下心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提心在口”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形容内心極度恐懼或緊張,仿佛心髒提到了嗓子眼,幾乎要跳出來。這種狀态常出現在面臨危險、重大事件或突發狀況時,表現出強烈的心理不安。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淵源
    成語最早見于元代文學作品,如王實甫《西廂記》中“不争你握雨攜雲,常使我提心在口”,以及元雜劇《硃砂擔》中“諕的我戰兢兢提心在口”。
  2. 現代用例
    梁斌在《播火記》中寫道:“他猛醒了一下,覺得失了口……立時提心在口”,展現了成語在現代文學中的延續。

三、使用場景與特點


四、示例與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學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西廂記》《硃砂擔》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提心在口

“提心在口”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心情緊張、擔憂不安的狀态。字面意思指的是心提到嗓子眼上,即非常擔心或害怕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提心在口”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提”字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12。而“心”字的部首是“忄”,總筆畫數為4。

來源

“提心在口”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的辭賦《刺周壽命侍郎昉》中。該辭賦描述了一個人由于恐懼而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情景。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成為漢語中一個常用的形容詞。

繁體

“提心在口”繁體字為「提心在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提心在口”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相同,沒有顯著的差異。

例句

他在發表演講前感到緊張不安,一直提心在口。

組詞

提心吊膽、提心吊膽

近義詞

形容緊張不安的近義詞有:戰戰兢兢、七上八下、心驚肉跳。

反義詞

形容輕松自在的反義詞有:心安理得、無憂無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