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諷説的意思、諷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諷説的解釋

猶傳說;道聽途說。《莊子·外物》:“已而後世輇才諷説之徒,皆驚而相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諷説"是漢語複合詞,由"諷"和"説"(簡體作"說")組成,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一是指以含蓄或間接的方式表達意見,二特指古代用婉轉言辭勸谏的言語方式。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韓非子·難言》載:"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中的"誦"即含諷説之意。

從構詞法分析,"諷"取《說文解字》"誦也"之本義,強調以韻律化語言傳達思想;"說"則側重闡述事理,《廣雅·釋诂》訓為"論也"。二字結合形成獨特語義場,既保留詩歌諷誦傳統,又具備議論功能。

在應用層面,諷説常見于三類場景:

  1. 文學創作:如《文心雕龍·書記》載"詩人諷説,事赅四方",指借物言志的修辭手法;
  2. 政治勸谏: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周代"誦訓"之官即通過諷説傳達民意;
  3. 語言藝術:唐宋文人将諷説發展為"托物寓諷"的創作範式,如白居易《新樂府》序言強調"為君、為臣、為民而作"。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語境,指代具有批判性的隱喻表達方式。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彙,标注使用頻率為三級。

網絡擴展解釋

“諷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多個來源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諷説(拼音:fěng shuō)意為傳說或道聽途說,指未經證實的傳聞或間接獲取的信息。該詞最早出自《莊子·外物》:“已而後世輇才諷説之徒,皆驚而相告也。”

二、詞源與用法

  1. 經典出處
    源自道家經典《莊子》,用于形容後世淺薄之人對傳聞的輕信與傳播,帶有貶義色彩。
  2. 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可泛指非第一手信息,或缺乏依據的言論,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是否含諷刺意味。

三、相關擴展

四、權威參考

滬江線上詞典(權威來源)明确标注其含義為“傳說”,并提供了經典文獻例證。其他平台如求學網、查字典等也佐證了這一解釋。

若需進一步探究《莊子》原文背景或詞語演變,建議查閱古籍注釋或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世不易百味羹跋距魃虐杯中緑筆架沉滞叱咄觸發打典帶厲打眼釣溪丁八丢巧針洞案東磕西撞多馬泛敗公有害口碜護城壕毀譽不一蠖屈不伸酒社計文軍械老官兒林濤曆僻陋薄樓盤倮國馬牙迷陽母親河木鹞碰撞篇第譜局驅兵曲縣仁君柔情綽态埽緷聖規食壘食魚遇鲭思想抛錨太史令通道同力鳥巫山一段雲象傳享祚閑情逸志嫌疑犯暇餘闟耳系鈴解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