跧竄的意思、跧竄的詳細解釋
跧竄的解釋
伏匿。 唐 元稹 《崔方實試太子詹事制》:“ 蠻 蜑 之間有 黃 賊者,跧竄窟穴,代為侵攘。”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祿大夫贈太保嚴公行狀》:“緣谿諸蠻,狐鼠跧竄。”
詞語分解
- 跧的解釋 跧 á 古同“蜷”。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竄的解釋 竄 (竄) à 亂跑,逃走(用于敵軍、匪徒、野獸等):竄犯。竄擾。竄逃。竄踞。流竄。抱頭鼠竄。 放逐:竄逐。 修改文字:竄改。竄定(删補改定)。點竄(删減塗改)。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跧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án cuàn,其核心含義為伏匿(即隱藏、躲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構成與來源
- 該詞由“跧”和“竄”組合而成:
- 跧(quán):本義為蜷伏、屈伏,多用于形容身體蜷縮的狀态。
- 竄(cuàn):原指老鼠藏匿于洞穴,引申為逃跑、躲藏,如“流竄”“逃竄”。
- 二者結合後,“跧竄”強調隱藏身形、避世不顯 的意象。
-
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元稹的《崔方實試太子詹事制》,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相關辨析
- 與“竄”相關的其他詞:
- 竄改:修改文字(如“竄定”“竄句”)。
- 流竄:四處逃竄(多用于負面語境,如匪徒、野獸)。
- 易混淆字:
- 蹿(cuān):指向上跳躍(如“蹿跳”),與“竄”的躲藏義不同。
使用建議
- 語境: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描述隱逸、避世的行為。
- 示例:
“亂世之中,賢者常跧竄山林,以避紛争。”
如需進一步了解“竄”的組詞或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跧竄的意思
跧竄(quǎn cuàn)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跳躍、急速移動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跧(種字底部):部首:足 + 筆畫:7
竄(窗字底部):部首:穴 + 筆畫:8
來源
跧竄的來源較為複雜,跧字源自古代音韻學中的入聲韻部,竄字原本是窿字的形聲兼形義字,窿(窗字上部)字表示窗戶的洞。兩個字合并後表示通過洞口跳躍,引申為快速移動的意思。
繁體
跧竄的繁體字為「躞竄」。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跧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定具體的古字形。
例句
1. 小猴子輕盈地跧竄在樹枝間。
2. 速度飛快的汽車突然跧竄到了終點。
組詞
跧跳、跧躍、竄逃、竄入
近義詞
跳躍、奔跑、疾馳、竄動
反義詞
草木騰竄、行動緩慢、靜止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