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有識别事物的眼力。 宋 陸遊 《冬夜對書卷有感》詩:“萬卷雖多當具眼,一言惟恕可銘膺。”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考證》:“ 杜 詩中‘師曰’者,亦‘ 坡 曰’之類,但其間半僞半真,尤為淆亂惑人,此深可嘆。然具眼者,自默識之耳。”
(2).指有眼力的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閨智·漂母》:“ 楚 漢 皆豪傑,無一人知 信 者,雖 高祖 亦不知,僅一 蕭相國 ,亦以與語故奇之,而母獨識拔于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 清 費錫璜 《<友鷗堂集>序》:“ 叔威 詩雖不逮 李 杜 ,置之 元 、 白 、 蘇 、 陸 間,則并驅争先。世有具眼不敢阿所好也。”
“具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ù yǎn,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具備辨别真僞、優劣的能力,常用于形容人在觀察或判斷事物時的敏銳眼光。例如:
指那些能夠洞察本質、善于鑒别的個體。例如: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對事物或人才的精準判斷能力。現代使用較少,但在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仍可見到。
具眼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具有辨别、觀察事物的能力。
具眼的部首是目,具的筆畫數為8,而眼的筆畫數為11。
具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具指的是具備、具有的意思,眼指的是眼睛。兩個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了具眼這個詞語,表示人或事物具有辨别、觀察事物的能力。
具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具眼」。
在古時候,具眼的寫法有些不同。具字寫作「 具」,眼字寫作「目」,即「具目」。經過演變,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具眼寫法。
1. 他非常具眼,一眼就能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2. 這部電影具眼,通過細節的表現,真實地再現了曆史事件。
具眼可以組成其他詞語:
具備、具有、目光如炬、觀察力、分辨力等。
具眼的近義詞包括:敏銳、聰明、眼光獨到。
具眼的反義詞包括:遲鈍、愚笨、目光短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