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語的意思、了語的詳細解釋
了語的解釋
盡頭話,屬于一種機智的戲言。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桓南郡 ( 玄 )與 殷荊州 ( 仲堪 )語次,因共作了語。 顧愷之 曰:‘火燒平原無遺燎。’ 桓 曰:‘白布纏棺豎旒旐。’ 殷 曰:‘投魚深淵放飛鳥。’” 宋 蘇舜欽 有《了語》詩。
詞語分解
- 了的解釋 了 ǎ 明白,知道:明了。一目了然。 完結,結束:完了。了結。 在動詞後,與“不”、“得”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了。辦得了。 與“得”、“不得”前後連用,表示異乎尋常或情況嚴重:那還了得! 了
- 語的解釋 語 (語) ǔ 話:語言。漢語。英語。語錄。語彙。語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語。旗語。 說:細語。低語。 語 (語) ù 告訴:不以語人。
專業解析
“了語”的漢語詞典釋義
“了語”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
佛典語境下的核心含義:
- 指佛教中究竟、圓滿、透徹的教義或話語。 它特指那些直指佛法核心、揭示終極真理、能令衆生徹底覺悟解脫的言教。在佛教經典中,“了語”常與“不了語”(不究竟、方便權宜的說法)相對,強調其真實、徹底、無遮蔽的特性。例如,佛經中宣說“諸法實相”、“空性”、“涅槃”等根本義理的語句,可稱為“了語”。
-
古漢語中的引申用法:
- 作為動詞短語,意為“說完話”、“把話說盡”。 這裡的“了”表示“完結”、“結束”,“語”指“說話”。這種用法相對較少見,更側重于動作的完成狀态。
語義分析:
- “了”: 本義有“完結”、“明白”、“清楚”、“完全”等含義。在“了語”中,取其“究竟”、“徹底”、“完全通達”之意。
- “語”: 指言語、話語、教說。
- “了語”: 二字結合,即指“究竟之語”、“透徹之語”、“圓滿之語”,或指“把話說完了”。
引經據典:
- 其佛學含義在《楞嚴經》等經典中有體現,常與“不了義”相對。如《楞嚴經》卷五:“是名究竟了語,亦名究竟了義。” 意指這才是最徹底、最圓滿的真理之言。
- 古漢語用法可見于部分文獻,如描述某人言畢之态。
現代語境應用:
“了語”一詞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研究佛教哲學、古典文獻或探讨語言哲學的學術領域。當使用時,其核心仍指向“最根本、最透徹的真理表達”或“終結性的、結論性的話語”。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權威語文工具書,收錄詞條釋義及書證) - 可查詢其官網或授權數據庫(如知網工具書庫 需訂閱訪問)。
-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編) - 專業佛教辭書,詳細解釋佛教術語。
- 《楞嚴經》 (佛教重要經典) - 原文出處之一,各大佛經數據庫或圖書館可查。
網絡擴展解釋
“了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特點:
一、基本釋義
指盡頭話或機智的戲言,常見于古代文人之間的語言遊戲。其特點是語義直白、暗含終結或雙關意味( )。
二、詞源與典故
-
起源:最早見于南朝《世說新語·排調》,記載了桓玄、殷仲堪與顧恺之的對話:
- 顧恺之:“火燒平原無遺燎”(火勢終結一切)
- 桓玄:“白布纏棺豎旒旐”(喪葬終結生命)
- 殷仲堪:“投魚深淵放飛鳥”(放生終結束縛)
( )
-
語言特點:通過簡短的聯句形式,用具體意象表達事物發展的極緻狀态,兼具哲理與趣味性。
三、現代使用
- 語法分析: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指代存在語法錯誤的流行語或直白到極緻的表達()。
- 文學價值:被認為是通過簡潔語言達到高度審美意境的表達方式()。
四、擴展參考
該詞在宋代蘇舜欽的《了語》詩中亦有體現,現代多用于語言學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世說新語》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磐石白言變服卞莊子刺虎比法並駕齊驅避刑波兒象波濤不精不着邊際虿發呈閱詞闱翠嬀盜據叨陪末座禱塞房車放空番首釜魚幕燕噶噶概念化隔置共姜汗流浃體號然和煦兼秋計功程勞繼之以死沮衄口口聲聲纍卵籠絃鸾钗埋溜子曼暖盤根錯節偏帥品藍破産窮愁潦倒秋液撒暫色子視疾石羊雙樹屬厭私諡夙雠團練晩學生窪田未晬無敵手蕭何律新豐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