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流全身。形容極度驚懼。 宋 張師正 《括異志·張龍圖》:“ 張燾 誤食厭物,謝既再拜而悟,汗流浹體。” 宋 王鞏 《隨手雜錄》:“夢覺,汗流浹體。”亦作“ 汗流浹膚 ”。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青童神君》:“﹝ 深父 ﹞夢若至諸天閣下……有人擠之,墜潭中,蹶然而寤,汗流浹膚。”
汗流浃體(hàn liú jiā tǐ)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形容極度驚恐或緊張時,汗水浸透全身的狀态。該成語強調心理層面的強烈反應,而非單純因炎熱或勞累出汗。
二、典故出處
源自宋代張師正《括異志·張龍圖》記載的故事:張焘誤食穢物後驚懼萬分,醒悟時「汗流浃體」,生動展現了心理沖擊引發的劇烈生理反應。
三、用法特征
四、經典例句
宋代王鞏《隨手雜錄》記載:「夢覺,汗流浃體」,描述夢中驚醒後冷汗遍身的場景。
五、近義對比
注意:成語中的「汗」特讀hàn(四聲),與「可汗(hán)」等讀音區分。
《汗流浃體》的意思:
《汗流浃體》是一個成語,形容流汗非常多或渾身濕透的情況。它通常用來形容人在劇烈運動、勞累或緊張時大量出汗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汗流浃體》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和骨(骨頭),它的總筆畫數為22。
詞語來源:
《汗流浃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左傳》。在一篇名為《昭公八年》的文章中,有一句描述昭公苦心勞力的話:“時绀衫慘然,汗流浃背”,意思是昭公劇烈的勞動使他的衣服被汗水濕透,流汗不止。後來,這個描述被引申為形容人劇烈運動或勞累時大量出汗的情況。
繁體字:
繁體字為「汗流濟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浃」字多寫作「濟」字,其中「濟」字右邊的「髟」表示頭發或汗水由頭頂流下,來表達出大量出汗的意思。
例句:
1. 今天太熱了,我在球場上跑了一會兒就感覺汗流浃體。
2. 練習舞蹈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每次排練結束時,大家都是汗流浃體。
相關詞語:
1. 流汗如雨 - 形容汗水大量地流下。
2. 汗如雨下 - 形容汗水大量地流下。
3. 汗如泉湧 - 形容大量汗水如泉湧般地流出。
反義詞:
反義詞針對汗水出得少或沒有的情況,例如:幹爽、不出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