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鸾形的钗子。 唐 李商隱 《河陽詩》:“濕銀注鏡井口平,鸞釵映月寒錚錚。” 劉學锴 餘恕誠 集解引 道源 注:“《杜陽雜編》:‘ 唐 同昌公主 有九鸞之釵。’” 明 唐寅 《題美人圖》詩:“鸞釵壓鬢髻偏新,霧濕雲低别種情。” 清 納蘭性德 《桂》詩:“露鑄鸞釵色,風薰 鷲嶺 香。”
“鸾钗”一詞的解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鸾钗”指古代女子佩戴的鸾鳥形狀發钗,由兩股簪子合成,常用于婚禮或裝飾。其名稱來源于神話中的鸾鳥(象征吉祥與忠貞),因此器物本身帶有美好寓意。
“鸾钗”既是古代發飾實物,又承載文化象征,常見于詩詞歌賦,兼具美學與情感表達功能。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形制,可查閱《杜陽雜編》等古籍原文。
《鸾钗》是一個成語,意為夫妻之間深情厚愛的象征。它形容夫妻之間和睦、恩愛的關系,如同鴛鴦是一對一生隻有一個伴侶的鳥類,守侯一輩子,形影不離。
将《鸾钗》拆分成兩個部分:「鸾」和「钗」。
「鸾」的部首是「鳥」,讀音為「luán」,總共有18個筆畫。
「钗」的部首是「钅」,讀音為「chāi」,總共有8個筆畫。
《鸾钗》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用來形容夫妻之間親密無間、情意綿綿的境地。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鸾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鸞釵」。
古代漢字中,「鸾」的寫法有時候也會寫成「鸾」;「钗」的寫法有時候也會寫成「钗」。
他們兩口子真是一對鸾钗,從結婚到現在已經過了五十年。
鸾歌鳳舞、錦鸾鳳來、鳳鸾龍鳳、金鸾玉鳳
黃粱美夢、連理枝、百年好合
言不由衷、夫妻反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