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屬饜 ”。1.飽足。《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 杜預 注:“屬,足也。言小人之腹飽,猶知厭足,君子之心亦宜然。”一說,“屬”猶祇,見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國語·晉語九》:“主之既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饜而已,是以三歎。”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三八:“臣聞放身而居,體逸則安,肆口而食,屬厭則充。” 宋 蘇轼 《水陸法像贊十六首引》:“蓋聞淨名之鉢,屬饜萬口;寶積之蓋,徧覆十方。” 清 錢謙益 《重陽次日徐二爾從饋糕蟹》詩:“小人屬厭君休誚,一飽如今學老饕。”
(2).猶飽覽。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二》:“ 吳子 客 郴 三年,屬厭其山川。”
“屬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飽足
源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杜預注:“屬,足也。言小人之腹飽,猶知厭足,君子之心亦宜然。”此處“屬厭”表示滿足、飽足的狀态。另一說“屬”通“祇”(僅),強調“恰好滿足”,見王引之《經傳釋詞》。
飽覽
元代劉壎《隱居通議·古賦二》中“吳子客郴三年,屬厭其山川”即用此義,指充分欣賞山川景色。
“屬厭”既可指物質層面的飽足,也可用于精神層面的充分體驗,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此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引用。
屬厭(shǔ yà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為“屬”和“厭”。
“屬”字的部首是屍字旁,它有6個筆畫;“厭”字的部首是廠字旁,它有10個筆畫。
“屬厭”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中“屬”字的意思是屬于,指某種事物的成分、屬性或從屬關系;“厭”字的意思是厭倦、厭惡,表示對某事物感到不滿或不願意接受。
在繁體中,“屬厭”可以寫作“屬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古代“屬”字的寫法為“屬”,“厭”字的寫法為“厭”。
1. 他對這種新學科的研究并不感興趣,對于這門課他十分屬厭。
2. 她對生活中的瑣事感到厭倦,心情變得很屬厭。
1. 歸屬:表示歸納到某個類别或屬于某個組織或團體。
2. 厭煩:表示感到不耐煩或厭倦。
3. 屬于:表示某一事物歸屬于某一類别或組織。
4. 厭惡:表示對某事物或某人感到極度不喜歡或反感。
類似于“屬厭”的詞語有:讨厭、厭惡、煩躁。
與“屬厭”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喜歡、欣賞、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