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共姜的意思、共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共姜的解釋

周 時 衛 世子 共伯 之妻。 共伯 早死,她不再嫁。後常用為女子守節的典實。《詩·鄘風·柏舟序》:“柏舟, 共姜 自誓也。 衛 世子 共伯 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絶之。” 明 朱權 《荊钗記·議親》:“悶懷耿耿, 共姜 誓盟,慕貞潔甘守孤零。” 清 陳維崧 《壽樓春·為白琅季節母吳孺人賦》詞:“歎碧海天青,蟾孤兔老,六十載 共姜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共姜

基本釋義

共姜是古代中國一位以貞節著稱的女性,特指春秋時期衛國世子共伯之妻。其名源于《詩經·鄘風·柏舟》中的記載,後世用以代指堅守貞節的寡婦,成為封建禮教中婦女貞烈的象征符號。


一、字源與姓氏解析

  1. 「共」:指共伯,衛國世子姬餘(一說名共伯餘),為衛武公兄長。
  2. 「姜」:其妻的姓氏。姜姓為上古八大姓之一,常見于周代貴族女性(如齊國公主多稱“某姜”)。

    合稱“共姜”即表明其身份為共伯之妻。


二、典故出處與行為内涵

共姜事迹首載于《詩經·鄘風·柏舟》。據《毛詩序》載,共伯早逝,其妻共姜守義不嫁,父母迫其改嫁,共姜作《柏舟》詩自誓: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譯文:那位垂發少年,本是我的良配。誓死也不變心!)

此詩被解讀為共姜拒絕再嫁、堅守貞節的宣言,成為儒家禮教推崇的典範。


三、文化象征與曆史評價

  1. 貞節符號化:

    漢代劉向《列女傳》進一步強化共姜形象,将其歸入“貞順”類,稱其“守一不移”,後世列女傳、地方志常以“共姜”喻指守節寡婦。

  2. 禮教争議性:

    近現代學者指出,共姜故事實為封建禮教工具。聞一多《風詩類鈔》認為《柏舟》本為愛情詩,漢代經學家附會為貞節叙事,扭曲原意。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共姜”一詞已罕用于日常,主要出現于研究古代女性史、禮教文化的學術著作中,作為分析貞節觀念演變的典型案例。

權威參考來源

  1.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收錄于《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劉向《列女傳·卷之一·貞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3. 聞一多《風詩類鈔》,載《聞一多全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網絡擴展解釋

“共姜”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共姜”指周代衛國世子共伯的妻子。共伯早逝後,她堅守節操不再改嫁,成為古代女子守節的典型象征。

二、出處與典故

  1. 文獻依據
    最早見于《詩經·鄘風·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
    明代朱權《荊钗記》和清代陳維崧的詞作中也曾引用此典故,強化其文化意涵。

  2. 曆史背景
    共姜的行為符合古代“從一而終”的倫理觀念,因此被後世儒家文化推崇為貞節典範。

三、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共姜”解釋為“共同努力”的成語,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的誤讀或新解。建議以傳統文獻釋義為準。

四、文化影響

該詞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于贊頌女性貞烈,例如:“悶懷耿耿,共姜誓盟,慕貞潔甘守孤零”(明·朱權)。現代語境下,其使用場景已大幅減少,多作為曆史典故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暗愎八卦衣白鐐保衛鄙騃邊騎熛燼伥伥長規抄身成龍雕服對理耳沉藩杝風幔诃奪恚責魂不赴體豁拉拉景天金馬署進膺積疑絕調具伏踞慢駿步劇語舉直措枉闊然朗客論世知人枚謝蝱飛猛趫趫麋鹿明眸皓齒木稅啪脫剽攻嫔妃寝廢青蒜取盈日天子社會保險攝影師授衣天生一對跳驅佻佻通達吞沒忘戰者危鎢絲無妄憂翔手相迿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