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蕭何 所制的典制律令。《漢書·刑法志》:“ 漢 興, 高祖 初入 關 ,約法三章曰:‘殺6*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兆民大説。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姦,於是相國 蕭何 攗摭 秦 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唐 杜甫 《憶昔》詩之二:“百餘年間未災變, 叔孫 禮樂 蕭何 律。”亦省稱“ 蕭律 ”。 元 雅琥 《上執政四十韻》:“ 房 謀兼 杜 斷, 蕭 律繼 曹 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蕭何律漢語 快速查詢。
“蕭何律”是漢代初期由丞相蕭何制定的法律體系,對漢朝政治和社會治理産生了深遠影響。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背景
蕭何律是漢初蕭何在秦法基礎上修訂的九章法律,主要目的是彌補劉邦入關時“約法三章”的不足。漢朝建立後,因三章法律過于簡略,無法應對複雜的治安問題,蕭何便參考秦朝法令,删減不合時宜的内容,最終形成《九章律》。
内容與特點
曆史意義
其他含義
現代語境中,“蕭何律”偶爾被引申為“嚴守紀律”的代稱,但此用法屬于文學化表達,并非其曆史本義。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法律條文或典出文獻,可參考《漢書·刑法志》及相關曆史研究。
《蕭何律》是一個成語,意為用嚴厲的手段治理、整頓事物。它借用了曆史上著名的漢朝名相蕭何的名字,以表達嚴肅、嚴格的意思。
《蕭何律》的拆分部首是艸,總筆畫數為12。
《蕭何律》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具體來源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在繁體字中,它的書寫形式為「蕭何律」。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蕭」字的部首是「艸」,下部是「宀」,音為「蕭」。「何」字的部首是「人」,下部是「可」,音為「何」。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構成了「蕭何」。
1. 這個公司的管理效率太低了,需要引入一種蕭何律的方式來整頓。
2. 在這個國家,政府對腐敗行為采取了蕭何律的措施,嚴厲打擊了************現象。
1. 律令:指法律與制度。
2. 律己:指自律自省、約束自己。
3. 律人:指律師,專門從事法律事務的人。
1. 嚴厲治理。
2. 嚴整。
1. 寬松管理。
2. 過于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