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y again and again;keep on saying glibly announce] 形容言談再三重複
他口口聲聲說他是上海人
(1).形容不住地陳說、表白或把某一說法經常挂在口頭。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三折:“ 豫讓 去了也。他口口聲聲還要報仇。”《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朱源 叫人問時,卻是船頭與岸上兩個漢子扭做一團廝打。隻聽得口口聲聲説道:‘你幹得好事!’”《紅樓夢》第一一七回:“ 王夫人 聽到那裡,不覺傷心起來,説:‘我們的家運怎麼好?一個四丫頭口口聲聲要出家,如今又添出一個來了。’” 鄭振铎 《黃昏的觀前街》:“有人口口聲聲的稱呼 蘇州 為東方的 委尼司 。”
(2).謂不住地說話或歌唱。 元 關漢卿 《調風月》第三折:“時下且口口聲聲,戰戰兢兢,裊裊停停,坐坐行行。” 元 張可久 《折桂令·酒邊分得卿字韻》曲:“月下金觥,膝上瑤筝,口口聲聲,風風韻韻。”
“口口聲聲”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來描述某人反複強調或聲稱某件事,但實際行為可能與此不符,帶有一定的質疑或諷刺意味。
字面含義
由兩個“口”和兩個“聲”組成,表示多次重複同一句話或同一個說法,強調言語的重複性。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解析
該成語多用于口語或非正式語境,在正式寫作中需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否適用,避免因語氣問題引發誤解。
口口聲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反反複複地說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句話,形容某人重複不停地講述。它是由兩個相同的漢字“口”組成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口,共計4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食貨志》中,原文為“兒子之追得其父湥鹽車,以三言二”。
關于繁體字,“口口聲聲”在繁體中寫作”口口聲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詞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寫作“口口咢咢”,而在《康熙字典》中,則寫作“口口癿癿”。這些不同的字形反映了漢字形态與書寫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口口聲聲”的例句:
他口口聲聲地說着同樣的話,始終不改變自己的看法。
她整天口口聲聲地念叨着這個電視劇,我已經聽得厭了。
他不停地口口聲聲地道歉,可是并沒有采取實際行動來彌補他的過錯。
除了“口口聲聲”,還有一些近義詞可以用來描述同樣的意思,比如“重複不斷”、“一再強調”。
而與“口口聲聲”相反的詞是“久而久之”,它表示的是不斷地重複一個動作或者說同一句話的情況下,産生的長期效果或者改變。
總而言之,“口口聲聲”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反複地說同一句話或者講述同一件事情的狀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