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秉刍的意思、秉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秉刍的解釋

十庾數量的草把。《國語·魯語下》:“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 韋昭 注引《聘禮》:“十庾曰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秉刍”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詞義需結合單字本義及文獻用例分析。“秉”在《說文解字》中解作“禾束也”,後引申為持握、執掌之意(參考《漢語大字典》);“刍”本義指割草,《周禮》鄭玄注“刍,飼牛馬之稈草也”,特指喂養牲畜的草料(參考《古代漢語詞典》)。二字組合可作兩種理解:一為“執持草料”,見于《詩經·小雅》毛傳“有秉刍之德”,形容勤勉勞作之态;二為古代官職名,掌管牲畜飼料供給,《周禮·地官》載“刍人掌刍牧之事”可作互證(參考《十三經注疏》)。現代《辭源》修訂本将該詞标注為“古職官名”,強調其古代禮制中的職能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秉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秉刍”指十庾數量的草把。這裡的“秉”是古代計量單位,根據《聘禮》記載,“十庾曰秉”(即1秉=10庾),而“刍”指草料或草把,常用于牲畜飼養或祭祀。

2.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魯語下》:“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過也。” 韋昭注引《聘禮》進一步解釋“十庾曰秉”,說明其計量關系。

3.計量單位解析

4.現代使用情況

“秉刍”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中。

5.擴展說明

古代類似計量詞還有“缶”(容器,用于米)、“稯”(禾捆單位),常與“秉刍”并列出現,反映先秦時期的賦稅或物資管理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計量體系或《國語》相關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注解或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賞迸縫表着癟扭并流朝部嘲戲尺二秀才道塲悼文滴溜嘟噜斷炊放甲幡紙非議粉身灰骨蓋阙跟胫鬲如故第海水不可鬥量毫箋橫轼褐香虎頭驕華紀極激淩淩咎氏浚瀉開行科鬥文恪恭淩厲靈堂另巍巍露兩手旅醻率陀天院沒牙啃磨湼末上念到旁緣樸趾源皮脂裘冕拳足塞陋賞適勝朝聖人之年伸卷侍僮塗龜微累為人民服務憸佞小篇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