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憸佞的意思、憸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憸佞的解釋

(1).奸邪谄媚。《新唐書·杜黃裳傳》:“ 夏 、 綏 、 銀 節度使 韓全義 憸佞無功,因其來朝,白罷之。” 清 馮桂芬 《太常侍卿蕭山湯公墓志銘》:“主知惟正,伎窮憸佞,九遷臺省。”

(2).指奸佞的人。 宋 李光 《論胡直孺第二劄子》:“夫大臣以進退人才為職,所進忠賢則國家享其利,所進憸佞則人主受其欺。” 明 歸有光 《河南策問對》之一:“其欲人主悔禍新化,要在捨己從衆,違欲遵道,遠憸佞而親忠直,推至誠而去逆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憸佞”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複合詞,通常用于形容奸邪谄媚之人。以下從詞義、出處及用法三個方面詳細闡釋:

  1. 詞義解析

    “憸”讀作xiān,本義為奸邪、陰險,如《說文解字》釋為“憸,诐也”,指心術不正;

    “佞”讀作nìng,意為巧言谄媚,如《廣韻》注“佞,口才也”,後引申為用虛僞言辭讨好他人。

    二者結合為“憸佞”,指心性奸詐且善于用花言巧語迷惑他人,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中的谄媚小人(來源:漢典)。

  2. 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憸人罔以行其佞”,指奸邪之人不可任其施展谄媚之術(來源:國學大師)。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亦批判“憸佞之徒,害政最深”,強調其對道德與秩序的破壞性(來源:漢典)。

  3. 用法與語境

    古代文獻中,“憸佞”常與“忠良”對舉,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雲:“去憸佞,則忠良進”。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批評領域仍可見到,用以形容虛僞逢迎、損公謀私的負面形象(來源:國學大師)。

網絡擴展解釋

“憸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單字拆解

  1. 憸(xiān):
    • 本義為奸邪、陰險,常與負面品行關聯,如《說文解字》中釋為“憸,诐也”(诐指偏頗不正)。
  2. 佞(nìng):
    • 本義為巧言谄媚,《說文解字》注“巧讇高材也”,即口才出衆但心術不正。
    • 古文中可作謙詞,如“不佞”(自謙無才)。

用法與文獻例證

  1. 形容詞用法:
    • 《新唐書·杜黃裳傳》提到“韓全義憸佞無功”,指其奸邪谄媚且無實際才能。
  2. 名詞用法:
    • 宋代李光《論胡直孺第二劄子》中“所進憸佞則人主受其欺”,以“憸佞”代指奸臣。
    • 明代歸有光亦用“遠憸佞而親忠直”對比忠奸。

同義詞與關聯詞


“憸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既可描述谄媚逢迎的行為,也可指代此類小人,常見于史書或政論性古文。其構成字“憸”“佞”均含貶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百面雷白腰邠壃逼占不窕岔口長樂館巢窟稱襲陳維崧谶文尺函抽寫創收詞形頂謝動能定理餓飯幡幢福建貢箋寡民和會鶴髓赫顯鴻眇黃旄化通回濑禍樞見方金花诏金絲燕津童廐圉絶馳亢旱考語客幫克化款舊老喬民量杯漫與明晳南邁泥墩墩遣歸欽嗟生長神區舒揚松花彩蛋索酒讨酒錢渟泓提前托寄拖輪衛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