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鬥文的意思、科鬥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鬥文的解釋

科鬥文字。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元朝番書》:“ 張孟 詩雲:鴻濛再剖一天地,書契復見科鬥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鬥文(又稱“蝌蚪文”、“蝌蚪篆”、“科鬥書”),是中國古代漢字的一種特殊字體形态,因其筆畫形态類似蝌蚪而得名。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字形特征: 科鬥文特指一種頭粗尾細的篆書變體。其筆畫起筆處圓潤肥大,形如蝌蚪之頭,收筆處則尖銳纖細,拖曳出如蝌蚪尾巴般的線條。整體字形呈現出獨特的曲線美和象形趣味,與标準的小篆或大篆的勻稱線條有明顯區别。名稱中的“科鬥”即“蝌蚪”的古稱。

  2. 起源與曆史背景: 科鬥文主要與先秦時期,特别是戰國時代的書寫形式相關聯。它被認為是當時流行于某些地域或用于特定載體(如竹簡、玉冊)上的手寫體古文字。漢代學者在整理、辨識從孔子故宅牆壁中發現的先秦儒家經典(即“孔壁古文”)時,因其筆畫形态而将其命名為“科鬥文”。許慎在《說文解字·叙》中描述:“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彜,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颉時書… 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 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 其迷誤不谕,豈不悖哉!《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其中提到的“孔氏古文”即包含科鬥書。(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叙》)

  3. 發現與記載: 科鬥文最著名的記載見于漢代發現的“孔壁古文經”。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為擴建宮室而拆除孔子故宅,在牆壁中發現了一批用先秦古文書寫的儒家經典(如《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這些文字形态獨特,漢人因其形似蝌蚪而稱之為“科鬥文”。《漢書·藝文志》記載:“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

  4. 性質與價值: 科鬥文是研究先秦古文字(特别是戰國文字)的重要實物資料。它代表了小篆統一之前,六國古文手寫體的一種典型風格。其發現對漢代經學(今古文經學之争)和古文字學研究産生了深遠影響。後世學者(如宋代的郭忠恕、清代的孫星衍等)在輯錄古文字時,常将科鬥文作為一種重要字體收錄。

  5. 失傳與後世認知: 科鬥文作為一種實際使用的字體,隨着秦代“書同文”政策的推行(統一使用小篆,後發展為隸書)而逐漸失傳。漢代以後,人們主要通過文獻記載和少量摹本(如《三體石經》中的古文部分可能參考了科鬥書風格)來了解其形态。現代學者結合出土的戰國簡牍帛書(如郭店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發現其中部分字迹具有頭粗尾細的特征,印證了漢代人對“科鬥文”的描述,并認為它是戰國楚系文字或東方六國文字手寫體的代表之一。(來源: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等現代文字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科鬥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形态,其名稱源于其獨特的筆畫特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定義與形态特征

科鬥文又稱“科鬥書”“科鬥篆”,是篆字(包括古篆、籀文)手寫體的俗稱。其特點為起筆粗重、收筆纖細,形似蝌蚪,故得名。書寫工具(如竹挺蘸漆)與載體(竹簡)的硬度共同促成了這種頭粗尾細的筆畫形态。

2.曆史背景與發現

3.學術争議與演變

4.文化意義

科鬥文作為古文經籍的代表性書寫形式,對研究先秦文字演變和古代文獻傳承具有重要價值。王國維等近代學者曾對其字形和流變進行考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科鬥文的字形實例或學術研究,可參考古籍《尚書贊》及王國維《觀堂集林·科鬥文字說》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葉酒襃贊本案逼認蔽日遮天誠荩創議怵怛輴軒大後天單介達士通人打小算盤惡呼公方構思寡彈孤悶孤貧合拍後面江鮑絸眉饑飽勞役戟決近幸可望阃席勒馬煉骨犂牛六迷輪台謾駡面目摩娑石謀士莫者牛山歎派分切中慶生青瑣窮理卻略撒嬌賣俏商氣舌敝唇枯神不附體拭目以待水清無魚署紙尾騰馬危厄僞物溫潤而澤文藝家鄉魂絃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