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紙的意思、幡紙的詳細解釋
幡紙的解釋
古代裁剪成一定規格,用來寫字的絹帛。《太平禦覽》卷六○五引 晉 王隱 《晉書》:“ 魏 太和 六年,博士 張揖 上《古今字詁》,其巾部雲:‘紙,今帋也,其字從巾。古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絹,枚數重沓,即名幡紙,字從系。’” 宋 董逌 《廣川書跋》卷十:“古人治紙,要自有法,故以縑帛依舊書長短,隨事截之,則為幡紙……自 漢 魏 遺字多用幡紙, 晉 宋 多用麻紙,而 隋 唐 多用經紙。” 餘嘉錫 《書冊制度補考·糊縫》:“又考 竇泉 《述書賦》自注雲:‘ 皇象 寫《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其紙每一大幅有一縫線聯合之。’蓋 皇象 所用必是幡紙,故可用綫縫聯,此昔人所未知也。”
詞語分解
- 幡的解釋 幡 ā 〔幡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來直着挂的長條形旗子。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紙的解釋 紙 (紙) ǐ 用植物纖維制成的薄片,作為寫畫、印刷書報、包裝等用:紙張。紙币。紙煙。紙上談兵(喻空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洛陽紙貴(稱譽别人的著作)。金迷紙醉。 量詞,指書信、文件的張數:一紙空文。
網絡擴展解釋
“幡紙”是古代用于書寫的特定規格絹帛,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
基本定義
幡紙指古代裁剪成統一規格、用于書寫的絹帛類材料。在造紙術普及前,古人常用缣帛(絲織品)作為書寫載體,根據文字長度裁切後疊加重沓,形成“幡紙”。
-
詞源與文獻記載
- 名稱來源:晉代張揖《古今字诂》提到“紙”字從“巾”,而“幡紙”的“紙”最初與絲織品相關,故從“系”(絲)。
- 曆史記錄:《太平禦覽》引王隱《晉書》記載,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已有“幡紙”之稱,用于區别後來的植物纖維紙。
-
使用特點
幡紙可通過線縫連接大幅絹帛,便于書寫長篇幅内容。例如,三國時期書法家皇象的作品可能使用過此類材料。
-
與後世紙張的關聯
幡紙屬于紙張發展史上的過渡形态,其材質為絹帛,不同于東漢蔡倫改進後的植物纖維紙,但功能相似,均為書寫載體。
幡紙是造紙術成熟前以絲織品制成的書寫材料,具有規格化裁剪的特點,常見于漢晉時期,反映了古代文字載體的演變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幡紙》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用來做旗幟的紙張。這個詞有兩個部首,左邊是“幹”,表示旗幟或升旗杆,右邊是“巾”,表示紙張。它的拆分部首是“幹”和“巾”,拆分後一共有9畫。
《幡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用紙來制作旗幟,用于軍事和儀式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漸漸被人們傳承下來,成為了現代漢字詞彙的一部分。
《幡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幡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幡紙》這個詞,古人有時會以不同的方式書寫。例如,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幢紙”。這個寫法也可以見于古代文獻中。
以下是一個關于《幡紙》的例句:“軍隊的幡紙在風中獵獵作響。”這個例句中,幡紙用來指代軍隊使用的旗幟。
與《幡紙》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幡旗”、“紙帶”等。這些詞語在意思上與《幡紙》有一定的關聯。
在近義詞方面,與《幡紙》意思相近的詞語可以包括“旗幟”、“旗子”等。
《幡紙》的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語,因為它表示的是一種具體的物品,而沒有一個直接相反的概念。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對《幡紙》這個詞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