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甕城的意思、甕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甕城的解釋

[small town outside the city gate;enclosure for defence outside a citygale] 大城外的小城,用來加強防禦

詳細解釋

亦作“甕城”。1.城門外的小月城。 宋 曾公亮 《武經總要·守城》:“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新五代史·梁臣傳·朱珍》:“ 鄆 人從城上磔石以投之, 珍 軍皆死甕城中。”《元史·順帝紀八》:“詔京師十一門,皆築甕城,造弔橋。”《花月痕》第三回:“﹝ 癡珠 ﹞轉瞬車到東門,剛進甕城,忽見從城内來了一車。”

(2).即 鐵甕城 。 江蘇 鎮江 子城的别稱。 宋 嶽珂 《祝英台近·登多景樓》詞:“ 甕城 高,盤徑近,十裡筍輿穩。” 清 王曜升 《登北固山》詩:“雄峰高枕 甕城 斜,有客登臨送晚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甕城是中國古代城市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特點:

  1. 基本定義 甕城是修建在城門外側(少數在城門内側)的半圓形或方形護門小城,與主城牆相連,構成多層防禦結構。其名稱源于形狀類似古代陶甕的圓形圍合空間。

  2. 結構與功能

  1. 名稱與形态 又稱「月城」「曲池」,圓形稱甕城,方形稱方城。典型代表如大名府明城牆甕城,其城門采用「扭頭門」設計(東門甕城門朝南,西門朝北)。

  2. 曆史實例與文化功能 北庭故城、鎮江鐵甕城等遺址中可見甕城遺迹。部分甕城(如大名府)内部還建有廟宇,兼具軍事防禦與精神信仰功能,如東門甕城設東嶽廟,西門甕城設藥王廟。

  3. 發展演變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記載,《武經總要》描述其「高厚與城等」,元代《元史》記載了甕城的具體形制演變。

注:如需了解更多甕城遺址案例,可查看具體案例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甕城

甕城(wèng chéng)是一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甕(wèng)是一個名詞,表示古代貯水、貯物的器具;城(chéng)是一個名詞,表示建築物的一種,用于居住或作戰。因此,甕城取意于用甕子建造的城堡。

拆分部首和筆畫

甕的部首是瓦,有9個筆畫;城的部首是土,有6個筆畫。

來源

甕城最早見于《後漢書·公孫述傳》:“建築山谷間,高塞深池,謂之甕城。”這個成語形容據險守城之勢。後來,甕城的意義逐漸擴展為指固守、堡壘、堅固或封閉的地方。

繁體

甕城的繁體寫法為甕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甕字寫作甕,城字寫作成。

例句

1. 在局勢危急的情況下,他們建立了一個甕城,成功地抵禦了敵人的進攻。

2. 這個小島被一道甕城所包圍,形成了一個自足自封的社區。

組詞

1. 甕中之鼈:比喻局限在狹小的環境中,毫無出路。

2. 石甕:用石頭制成的大型甕。

3. 甕聲甕氣:形容說話聲音低沉而昏暗。

近義詞

堡壘、城堡、要塞

反義詞

開放、敞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