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稱的意思、並稱的详细解释
並稱的解释
1.一齐称道。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 汉 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 汉 扬雄 《羽猎赋》:“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 唐 、 虞 、 大夏 、 成周 之隆,何以侈兹!’”
2.相提并论。 明 李贽 《书决疑论前》:“十法界以佛界与九界并称,岂可即以娑婆世界为佛界,离此娑婆世界遂无佛界耶?”
词语分解
- 並的解释 並 ì 同“并”。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稱的解释 稱 ē 稱 è 稱 è 均见“称”。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並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兩個或多個人物、事物因具有同等地位、相似成就、關聯密切或共同特徵而被同時提及或歸為一類。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與構成:
- “並”:本義為“並列、並行”,引申為“同時、一起”或“同等、並列”之意。
- “稱”:在此處意為“稱呼、稱謂、叫做”。
- 組合義:將兩個或多個對象放在一起稱呼、命名或提及,強調它們在特定語境下被視為同等重要、具有相似性質或屬於同一類別。
-
核心語義特徵:
- 並列性: 強調被提及的對象處於同等地位,不分主次高下(至少在該稱謂下如此)。
- 關聯性: 被並稱的對象之間通常存在某種內在聯繫,如學派相同(孔孟)、成就相當(李杜)、關係密切(管鮑)、風格相似(王孟)、身份相關(三蘇)等。
- 概括性: 這種稱呼往往是一種簡潔的概括,用一個固定的組合詞指代特定的幾個人或事物。
- 約定性: “並稱”的形成往往是約定俗成的,經過歷史、文化或社會的認可,成為一種固定的表達方式。
-
典型使用場景與例子:
- 歷史人物: “孔孟”並稱(孔子與孟子,儒家代表人物);“李杜”並稱(李白與杜甫,唐代詩歌巔峰);“管鮑”並稱(管仲與鮑叔牙,代表深厚友誼);“韓柳”並稱(韓愈與柳宗元,古文運動領袖)。
- 文學流派/風格: “王孟”並稱(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代表);“元白”並稱(元稹與白居易,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 家族成員: “三蘇”並稱(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二程”並稱(程顥、程頤兄弟,理學家)。
- 事物/概念: “日月”並稱(太陽和月亮);“經史子集”並稱(中國傳統圖書分類的四大部分)。
-
與相關詞語的區分:
- “合稱”: 意義與“並稱”非常接近,常可互換。細微區別在於,“合稱”有時更側重於將多個對象歸納為一個總稱(如“五嶽”合稱五座名山),而“並稱”更強調並列提及的動作或狀態本身。
- “齊名”: 強調名聲、聲望相當,側重於名氣上的等同。雖然被“並稱”的對象往往也“齊名”,但“齊名”更聚焦於聲譽層面。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對“並稱”的釋義為“一齊稱做;相提並論”。這是最權威的現代漢語工具書之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
- 《漢語大詞典》: 作為大型歷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其對“並稱”的解釋更為詳盡,會列舉更多歷史用例和細微含義。該詞典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 王力《古代漢語》: 在講解古代文化常識和特定表達時,常會涉及“並稱”現象及其文化背景,是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參考書。
网络扩展解释
“並稱”(拼音:bìng chēng)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
一齐称道
指多人或事物被共同提及、赞扬或描述。例如汉代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中,众人“喟然并称”汉德,表达集体赞颂之意。此用法常见于古籍,强调群体性认可或共同评价。
-
相提并论
表示将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层面讨论,多用于比较语境。如“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即指两者在诗歌成就上被同等重视。
补充说明:
- 语言特点:该词多用于书面语,现代口语中较少直接使用,但类似表达(如“齐名”“合称”)仍常见。
- 英语对应:可译为“joint name”或“collectively known as”,体现群体性关联。
- 近义词:齐名、合称、共称。
- 反义词:独称、单列。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羽猎赋》《难蜀父老》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神伤拜命白漠笨货不怠憯断常棣川水春暖花开蹴蹹殿寝顶礼慈云二七耳也范成大反切父本缟武謌诗鬼跌记嶲伟桂轺揘觱祸丧贱胚较德焯勤狡算扃闭攫击敂弦媿怍良匹流通渠道毛虫蒙钝篾刀南苑樯乌迁挪敲牙缺项如夫人三案三臣三损山邱山阳会世産熟锦私通贪青逃亡铁锈退慑无舌五生下碇险虐小火轮媟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