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酒、色、財三種惑人之物。《後漢書·楊震傳贊》:“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許渾 《金谷園》詩:“三惑沉身是此園,古藤荒草野禽喧。”參見“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說的三種妄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茲三惑,示畫篋之非真;出彼四門,厭浮雲之易滅。”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六出:“立三觀、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議,自證菩提。”
“三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分别源于世俗文化和佛教天台宗理論:
指酒、色、財三種迷惑人心的欲望:
指阻礙修行的三種根本迷惑():
兩種解釋分别對應物質欲望與精神障礙,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化融合中的豐富内涵。
《三惑》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指人們在認知、觀念或情感上被困擾、迷惑的狀态。
《三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三”和“心”,其中“三”屬于中文的數字部首,“心”則是一個獨立的字部。根據《康熙字典》,《三惑》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據考證,《三惑》最早出現于《周易》一書中,作為人們學習道德、哲學的重要論述之一,後被引申為描述思想、欲望或情感上的迷惑和困擾。
《三惑》的繁體形式為「三惑」。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據推測,《三惑》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但總體結構和意義仍保持一緻。然而,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并沒有明确的文獻證據能夠證實。
1. 他陷入了三惑之中,無法做出明智的抉擇。
2. 擁有遠大理想卻被物質的誘惑所迷惑,是一種常見的三惑。
3. 通過自我反省,我成功地擺脫了三惑的束縛。
1. 三思而後行:意思是在行動之前需要經過深思熟慮。
2. 三緘其口:意思是保守秘密或不說話。
3. 三言兩語:意思是用極少的話來表達。
1. 迷惑:形容人們思想、情感上的困惑和矛盾。
2. 困擾:形容人們内心深處的困惑和糾結。
3. 猶豫:形容人們在做決策時的猶豫不決。
1. 明悟:形容人們從困惑中解脫、清醒過來。
2. 明辨:形容人們能夠正确判斷事物真僞、分辨對錯。
3. 明智:形容人們做出明确、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