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流與渠道。泛指水道。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序:“鳴禽躍魚,滌穢河渠,至祥也。” 唐 劉禹錫 《令狐相公示河中楊少尹贈答兼命繼聲》:“四面諸侯瞻節制,八方通貨溢河渠。”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國猷》:“若廣浚河渠,漕輓天下,可使大集,此建都之極選也。”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續集·某宮保》:“又開水田,通河渠,設橋梁。” 韋君宜 《犧牲者的自白》:“那一帶河渠密布如網。”
(2).指記載河道和水利設施等事的書篇。《史記》有《河渠書》, 宋 、 金 、 元 、 明 、 清 諸史書有《河渠志》。《宋史·河渠志一》:“素習河渠之書,深知疏導之策。”
“河渠”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河渠”是并列結構,由“河”(自然河流)和“渠”(人工開鑿的水道)組合而成,泛指一切水道,包括自然河流與人工渠道。例如:“這裡的河渠很多”。
在成語中,“河渠”偶爾被引申為“治理國家或整頓事務”的比喻,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渠”強調人工開鑿的特點,因此“河渠”不僅包含自然河流,也涵蓋運河、灌溉渠道等人工水利系統,凸顯古代農業與交通的智慧。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案例或地名(如河北省的“河渠鎮”),可參考的完整内容。
河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水”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而右邊的部首“去”則是表示形聲,起到輔助解釋字義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水(shuǐ)
部首:去(qù)
總筆畫:9畫
來源:
《河渠》一詞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描述了河流和渠道的意思。其中,河指較大的水道,渠指較小的水道。這個詞在古代的地理學和水利工程中使用頻繁。
繁體:河渠
古時候漢字寫法:河渠
例句:
1. 這片土地上有很多河渠,使得農田得到了灌溉。
2. 這條河渠是人們解決幹旱地區用水問題的重要措施。
組詞:河道、渠道、河湖、水渠、晴渠等。
近義詞:水道、水渠、運河、水渠等。
反義詞:山嶽、草原、高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