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诰詞。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關于周代社會的商讨》:“《酒诰》是封 康叔 時, 周公 的诰辭,說話對象也不是農民。”參見“ 誥詞 ”。
“诰辭”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方文書形式,主要用于帝王或統治者向臣民發布訓誡、任命或封贈的正式文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用途 诰辭(拼音:gào cí)又稱“诰詞”,是帝王頒布的正式文書,内容包含訓誡、任命官員、封贈爵位等,具有權威性和政治指導意義。例如《尚書》中的《酒诰》是周公對康叔的封贈訓誡,用于規範諸侯國的治理。
2. 曆史演變與文體特點
3. 實例與影響
诰辭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兼具訓誡、任命和思想傳播功能,其語言風格和曆史價值對研究古代政治、法律及文學具有深遠意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尚書》原文及郭沫若相關研究。
《诰辭》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君王頒發給臣子、官員的诏書或奏章。
《诰辭》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讠”為左邊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意思;而右邊的“告”則表示的是告示、通告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這個詞總共有20個筆畫。
《诰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王朝時期,君王通常通過寫下的诏書來對臣子或官員下達命令或表彰功績。這些诏書被稱為《诰辭》。
《诰辭》的繁體寫法為「詔辭」。
在古代,有時候《诰辭》的反文寫法會使用「咒辭」或「冟辭」的寫法。這是因為古代的文字使用形式較為靈活,不同的代字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使用過。
1. 皇上親自書寫的《诰辭》,記錄了新科狀元的功勳。 2. 官員收到了來自皇帝的《诰辭》,表示對他們的表彰和鼓勵。
诰書、诰敕、诰命
旨意、谕旨、海牒
诏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