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川流卑伏,幽暗難曉。 唐 杜甫 《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内諸官》:“永與奧區固,川源紛眇冥。” 仇兆鳌 注:“眇冥,謂川流卑伏。”
(2).長逝。 宋 範成大 《提刑察院王丈挽詞》:“日者悲離索,公今又眇冥。”
“眇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含義較為豐富,需結合“眇”與“冥”的單獨釋義及文獻用例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幽暗難曉
形容事物深邃模糊、難以辨識。常見于描述自然景觀,如川流低伏、光線昏暗的景象。
例:杜甫《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内諸官》中“川源紛眇冥”,描繪了河流蜿蜒隱晦的意境。
長逝(引申為死亡)
用于婉指人離世,含哀悼意味。
例:範成大《提刑察院王丈挽詞》中“公今又眇冥”,表達對逝者的追思。
眇(miǎo)
冥(míng)
如需更全面例證,來源。
《眇冥》是一個形容詞,表示非常微小或極其朦胧。這個詞通常用于表達極度模糊、難以捉摸或難以辨認的事物。
《眇冥》的部首是「目」,拆分成兩個部分「眇」和「冥」。
「眇」的拼音是mǐao,部首和偏旁是目,總筆畫數為10。
「冥」的拼音是míng,部首和偏旁是冖,總筆畫數為8。
《眇冥》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莊子》,其中描述了天地間的微小和朦胧的存在。
繁體字「眇冥」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眇冥」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漢字對于形容詞的表達通常使用一個字來描述,所以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眇」單獨使用。例如,在《莊子·人間世》中有一句話「細微者,世人皆愛;多障者,世人皆畏;安肆者,世人皆勸;執之曰嚴;留之曰悔;孰浮于中流,吾弗能已故也。若是者,吾所謂神仙者也。夫淵積于世者,其形盡于化;神變于化者,始皇之時也。詩雲:“浩浩昊天,瞻彼下土;維民所止息,如有神仙。”神仙者,寡不在勉力之全者生。故美者,宜常居化,不宜默素而瞳其眇冥。」這裡的「眇冥」指的是微小而朦胧的狀态。
1. 在濃霧中,小船漸漸消失在了眼前的眇冥之中。
2. 他的回憶已經變得如此模糊,變成了一片眇冥。
眇然、微眇、冥眇、眇小、眇目、冥然、冥冥、冥頑
微小、朦胧、模糊、隱約
顯著、明晰、清晰、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