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佛菩薩及高僧得病。 唐 劉轲 《<大唐三藏大遍法師塔銘>序》:“﹝ 玄奘 ﹞自示疾至於昇神,奇應不可殫紀。” 宋 贊甯 《宋高僧傳·感通一·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 景龍 ﹞四年庚戌,﹝ 僧伽 ﹞示疾。勑自内中往 薦福寺 安置。三月二日儼然坐亡,神彩猶生,止瞑目耳。”
“示疾”是佛教術語,指佛、菩薩或高僧通過顯現疾病狀态來教化衆生。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該詞由“示”(顯示)和“疾”(疾病)組成,字面意為“顯示疾病”。在佛教語境中,特指高修行者有意示現患病狀态,以此作為教化手段。
宗教内涵
這種行為并非真實的病痛,而是通過示現無常、苦谛等佛法教義,引導信徒覺悟。例如唐代玄奘法師圓寂前示疾,借機向弟子開示生死觀。
曆史用例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該詞偶爾被引申為“通過表象傳遞深層信息”,但主要仍用于宗教或文學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注:該詞在佛教典籍中出現頻率較高,日常使用較少,需注意其特殊宗教語義。
《示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表達疾病的迹象或症狀。當人們身體不適或遭遇疾病時,通過一定方式向他人表示自己的病情。
《示疾》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示”是左部首,表示“手”的意思;“疾”是右部首,意思是“疾病”。
《示疾》共有12個筆畫,其中“示”部有5個筆畫,“疾”部有7個筆畫。
《示疾》是漢字的傳統用法之一,最早記錄于《說文解字》。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示疾」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示疾》的古代寫法為「示」字的上方有一個小點,表示示在疾之上。
1. 他控制不住地咳嗽,這是他示疾的表現。
2. 她臉色蒼白,額頭上的汗珠表明她的身體示疾。
示友、示意、示弱、*********
顯疾、症狀、表病
示健、示愈、示康、示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