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的意思、陸遜的詳細解釋
陸遜的解釋
陸遜(183-245) : 三國吳大将。字伯言,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孫策婿。出身江南士族。善謀略,曾與呂蒙定計襲取關羽。公元222年,劉備攻吳,他任大都督,堅守不戰逾半年,待蜀軍疲憊,用火攻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任荊州牧,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東北),官至丞相。
詞語分解
- 陸的解釋 陸 (陸) ù 高出水面的土地:陸地。大陸。 隨從的樣子:陸陸續續。 跳躍:“……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陸離〕a.色彩繁雜,如“斑駁陸陸”;b.長( 姓。俷 ),如“帶長铗之陸陸兮,冠切雲之崔
- 遜的解釋 遜 (遜) ù 退避,退讓:遜位。遜遁。 謙讓,恭順:遜讓。謙遜。 次,差,不及:遜色。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将,其生平與曆史意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信息與身份
- 家世背景:出身江東大族吳郡陸氏,祖父陸纡曾任城門校尉,父陸駿為九江都尉。早年喪父,由從祖父陸康撫養,後因戰亂遷居吳郡。
- 政治身份:孫權麾下核心将領,曆任大都督、丞相,封爵上大将軍、右都護,谥號“昭侯”。同時為孫策女婿,與孫氏政權關系密切。
二、主要軍事成就
- 夷陵之戰(222年)
以火攻大破劉備率領的蜀軍,以少勝多,奠定吳蜀邊界穩定。此戰被後世視為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
- 襲取荊州(219年)
與呂蒙合作,假意示弱麻痹關羽,最終助東吳奪取荊州,導緻關羽敗亡。
- 平定内亂
讨伐丹楊費棧、會稽潘臨等山越勢力,鞏固江東後方,并為東吳擴充數萬兵力。
三、治理與政治貢獻
- 民生政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開倉赈濟災民,勸課農桑,改善地方經濟。
- 政治智慧:面對會稽太守淳于式的彈劾,反薦其為“佳吏”,展現胸襟與大局觀。
四、晚年與結局
因卷入孫權晚年的“二宮之争”(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繼位之争),力保太子而遭孫權猜忌,多次被責罰,最終憂憤而終。葬于蘇州,當地至今有“陸墓”地名留存。
五、曆史評價
- 軍事才能:善用謀略,以火攻、伏兵等戰術著稱,被贊為“社稷之臣”。
- 性格特質:史載其“忍辱負重”,在複雜政局中謹慎行事,但最終仍難逃政治漩渦。
陸遜是兼具軍事謀略與政治能力的東吳核心人物,其生平反映了三國時期士族武将的崛起與局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陸遜
陸遜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辶)和火,共有12個筆畫。它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陸遜的寫法稍有不同,通常是用⻏(辶)和 灬(火)組合在一起。辶代表着“走”的意思,火則代表着火焰和熱情。很多漢字都是通過将不同的部首組合在一起來表達複雜的意思。
陸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太大的差别。
這個詞語的來源與三國演義中的曆史人物陸遜有關。陸遜是東吳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才華出衆,謀略高超,曾為孫權效力,多次在戰争中表現出色。因此,陸遜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具有智謀和謀略的人。
例句:
他的謀略和智慧讓他成為公司裡的陸遜。
組詞:
陸遜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許多新詞:
陸遜之才(指出色的謀略和智慧)
陸遜般的謀略(指與陸遜相似的謀略和智慧)
近義詞:
聰明、機智、智慧
反義詞:
愚笨、呆頭呆腦
通過以上的解釋,我們了解了陸遜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