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陸遜的意思、陸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陸遜的解釋

陸遜(183-245) : 三國吳大将。字伯言,吳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孫策婿。出身江南士族。善謀略,曾與呂蒙定計襲取關羽。公元222年,劉備攻吳,他任大都督,堅守不戰逾半年,待蜀軍疲憊,用火攻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任荊州牧,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東北),官至丞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陸遜(183年-245年),字伯言,本名議,三國時期吳國軍事家、政治家。其名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遜”本義指謙讓恭順,引申為退避、遜位,與“陸”組合為姓名,承載古代士族對品德的追求。作為曆史專名,其詞義需結合人物背景解析:

一、身份屬性

陸遜出身吳郡陸氏,屬江東四大姓之一,弱冠入孫權幕府,曆任東吳大都督、丞相,封江陵侯。其名“遜”與軍事韬略形成反差,《三國志》評其“謙遜書生而懷雄才”,體現儒将特質。

二、文化衍生義

  1. 智謀象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獻計取荊州,黃武元年(222年)夷陵火攻破劉備,奠定“以柔克剛”戰術範式,《資治通鑒》稱此役為“遜式兵法”代表。
  2. 政治隱喻:晚年卷入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争,成為古代“功高震主”典型案例,《建康實錄》載其“憂國而亡”暗含忠臣困境。

三、語用演變

現代漢語中“陸遜”已固化為曆史文化符號,《辭海》将其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儒将”詞目,喻指外柔内剛的領導者,常見于管理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将,其生平與曆史意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信息與身份

二、主要軍事成就

  1. 夷陵之戰(222年)
    以火攻大破劉備率領的蜀軍,以少勝多,奠定吳蜀邊界穩定。此戰被後世視為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
  2. 襲取荊州(219年)
    與呂蒙合作,假意示弱麻痹關羽,最終助東吳奪取荊州,導緻關羽敗亡。
  3. 平定内亂
    讨伐丹楊費棧、會稽潘臨等山越勢力,鞏固江東後方,并為東吳擴充數萬兵力。

三、治理與政治貢獻

四、晚年與結局

因卷入孫權晚年的“二宮之争”(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繼位之争),力保太子而遭孫權猜忌,多次被責罰,最終憂憤而終。葬于蘇州,當地至今有“陸墓”地名留存。

五、曆史評價

陸遜是兼具軍事謀略與政治能力的東吳核心人物,其生平反映了三國時期士族武将的崛起與局限。

别人正在浏覽...

把酒抱擔筆仙蒼黑犲山春忙湊錢道兄點索典言娥眉耳界敷衍了事鍋灰過命宦客魂爽佳期鯨波鱷浪警露九邊九疑仙人俊力聚飲款表款谒蓮邦兩袒六甲窮日鸾耦灓水貌狀馬熏沒好氣彌龍儾惴褭褭乞拉朋齊入理三十六陂少年子視死猶歸市丈守鼜水容私鬭縮蜷檀軸挑撮題念吞象托于空言徒衛微息溫厚吾家先生午午香火兄弟銷滅洩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