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家語·觀周》:“ 孔子 觀 周 ,遂入太祖 後稷 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後因謂閉口不言為“緘口”。 漢 蔡邕 《銘論》:“ 周 廟金人,緘口以慎。” 隋 王通 《中說·禮樂》:“汝将閉門卻掃歟?不知緘口而内修也。” 清 沉起鳳 《諧铎·屏角相郎》:“妯娌間有乞其談相者,緘口不道一字。” 葉蔚林 《藍藍的木蘭溪》:“夥房的大師傅和通訊員 小安 正在井邊咬耳朵,看見她走過來就立即緘口了。”
緘口(jiān kǒu)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閉口不言、保持沉默。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用法及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緘口:閉口不說話。
例證:《孔子家語·觀周》:“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緘口:閉着嘴(不說話)。
例詞:緘口不言、緘口結舌。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緘:封口;封閉。引申為“閉口不言”。
例證:《史記·樂毅列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其中“緘”隱含謹慎不言之意。
面對質詢,他選擇緘口以對,不置一詞。
敏感話題當前,衆人皆緘口避談。
“緘口”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此典故以“三緘其口”警示慎言,成為成語來源。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沉默、閉口、噤聲 | 開口、發言、暢談 |
諱言、絕口 | 直言、傾吐 |
參考資料:
“緘口”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閉口不言、保持沉默,常用于形容因謹慎或避諱而選擇不發表意見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孔子家語·觀周》:孔子在周朝祖廟中看到一尊金人,其口被封三層,背後刻有銘文“古之慎言人也”。後以“三緘其口”比喻說話謹慎,衍生出“緘口”一詞。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或用法分析,可參考《孔子家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抱頭痛哭北極星不毛彩船殘吏曹大家策士嘲風詠月崇聚徂來電流笃癃獨有防空哨凡例肺金飛溜奮筆直書風月無邊封祝浮沉膚俗凫薻顧仲彜涵育豪特紅盤壺天日月講臣角粽嘉祉矜緩口受爛紙梁塵飛涼和靈氛流風遺俗龍虎榜沒三沒四明駝使暮衰痞鬲鎗旗覃鬯青燭起死回生僧鐘删書生胎史諜使主司候宋玉田宿泊天疾頭家娘王正緼麗纖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