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的意思、蝮蛇螫手,壯士解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的解釋

比喻面臨危急,當棄小以全大。語本《史記·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者?為害於身也。”《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帝夢手持刀自割落十指,惡之,告 徽 及 楊侃 , 徽 曰:‘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割指亦是其類,乃吉祥也。’”亦省作“ 蝮螫解腕 ”。 元 王恽 《雙廟懷古》詩:“二公明此機,死守誓不變。雖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深刻,常用來比喻在面臨重大危機或禍患時,為了保全整體或根本利益,必須當機立斷,作出局部犧牲的決絕态度和智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字面意思

二、 比喻義與核心内涵 這個成語的核心在于其強烈的比喻意義:

  1. 面臨極端危機: 形容事态極其危急,如同被毒蛇咬中,危害迫在眉睫且後果嚴重(毒發身亡)。
  2. 當機立斷的必要性: 在危急關頭,猶豫不決隻會導緻更大的損失甚至毀滅(毒液擴散)。必須迅速做出判斷和行動。
  3. 局部犧牲以保全局: 為了保全最重要的部分(生命、根本利益、大局),必須果斷地舍棄次要的、已被損害或可能危及全局的部分(手腕)。這是一種深謀遠慮的“棄卒保車”策略。
  4. 決絕與勇氣: “解腕”這一行為本身充滿了悲壯色彩,體現了壯士非凡的勇氣、魄力和自我犧牲精神。

三、 典故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書·陳泰傳》。記載的是三國時期,魏國将領陳泰在狄道被蜀将姜維圍困時,勸說大将軍司馬昭放棄救援狄道,以免陷入更大危機時所說的話:

“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 古人言之,非虛也。今隴右之害,過于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謂。姜維之兵,是所辟之鋒。不如割險自保,觀釁待弊,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 陳泰以此比喻,說明魏國在隴右地區面臨的威脅(姜維大軍)比毒蛇咬手還要危險,為了保全整個魏國的軍事力量(“全身”),應當果斷放棄難以堅守的狄道(“解腕”),占據險要自保,等待時機再圖救援。

四、 現代應用 在現代語境中,“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常用于描述: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豐富、釋義最權威的大型工具書之一,對成語的釋義、出處有詳細考據。其對“蝮蛇螫手,壯士解腕”的收錄和解釋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2. 《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為專門收錄和解釋成語的權威辭典,該書詳細解釋了該成語的語義、出處(引用《三國志》)及用法,是理解成語的重要依據。
  3.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作為原始出處的正史文獻,中華書局出版的權威點校本《三國志·魏書·陳泰傳》是考證該成語來源的最根本、最可靠的曆史依據。其中明确記載了陳泰的原話。
  4. 《中國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 另一部極具影響力的成語辭典,商務印書館出版,其釋義嚴謹,注重考源,對該成語的解釋同樣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是一個形象生動、内涵深刻的成語,它教導人們在面對極端危險和重大抉擇時,要有壯士斷腕般的勇氣和智慧,懂得舍棄局部以保全整體,強調當機立斷和犧牲精神在應對危機中的關鍵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現詳細解釋如下:

一、出處與字面含義

二、比喻意義

比喻在危急關頭,需當機立斷舍棄次要部分以保全整體,強調決策的果敢與犧牲精神。例如:

三、延伸内涵

  1. 決斷力:體現“當斷則斷”的魄力,如詩句“揮劍斷腕血濺處,殘肢落地志不撓”所述情境。
  2. 代價與保全:以小損避大害,類似“丢車保帥”的智慧。

四、近義與反義

五、應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危機處理、戰略調整、資源取舍等場景。例如企業裁員自救、疫情中封控重點區域等。

附:發音與結構

此成語至今仍被廣泛用于文學、管理等領域,警示人們面對重大抉擇時需有全局觀與決斷力。

别人正在浏覽...

半仙綳瓷鼻褰償金車騎馬出人意料楚烏代舞蟷蜋大泉冬事對比獨苗繁林憤怒焚炙幹祫勾描關裡辜雠過拍紅案讙說鹄候湱湱醮祀角躍計貢近好墐戶九執據亂口誦來哲剌馬雷精六料呂武操莽迷路翩翩公子屏圍乾旱遷延羁留錢資勤拳全人曲阻剡溪興深厚深味稅章鐵砧襪肚瓦溝緯谶無褒彈誣漫舞席夏播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