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機化合物,是含有七個分子結晶水的硫酸亞鐵。呈藍綠色。可用以制染料、墨水和農藥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三·綠礬》:“緑礬可以染皂色,故謂之皂礬。”
緑礬(lǜ fán)是漢語中對天然礦物七水硫酸亞鐵(FeSO₄·7H₂O)的專稱,其釋義與化學特性可從權威詞典及學術文獻中明确考據:
《漢語大詞典》 定義:
緑礬,礦物名。即皂礬。為含水硫酸亞鐵,常呈淡綠色。可入藥,亦用于染色、制革等工業。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25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辭海》 補充說明:
緑礬(melanterite),化學式FeSO₄·7H₂O。單斜晶體,淡綠色,易氧化為黃褐色。中醫用作燥濕、殺蟲藥,外用治瘡癬。
來源:《辭海》(第七版)"化學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鍊接:辭海網絡版(部分内容開放)
化學結構:
屬含水硫酸鹽礦物,分子式為 $ce{FeSO4·7H2O}$,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暴露空氣中易風化氧化為黃鐵礦渣(主要成分為$ce{Fe2O3}$)。
物理特征:
傳統應用:
"緑礬(皂礬)……酸涼無毒,療疳殺蟲,消積化痰。"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國際礦物學協會(IMA)将其歸為"硫酸鹽礦物",代碼04.CB.20(參見IMA礦物數據庫)。
純緑礬含重金屬雜質,現代工業已逐步由精制硫酸亞鐵替代。藥用須遵醫囑,避免誤食導緻鐵中毒。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實體出版物;化學數據庫鍊接為國際權威平台,供深度查證。)
緑礬(lǜ fán)是硫酸亞鐵的七水合物(化學式:$ce{FeSO4·7H2O}$),屬于無機化合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化學性質
分子量為278.05,pH值約為3,熔點為64℃。其晶體呈藍綠色或綠色,可溶于水和甘油,但不溶于乙醇。強熱時會分解,釋放結晶水并生成氧化鐵等産物。
曆史與别名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緑礬因可染黑色(皂色)而得名“皂礬”。這一用途在古代染料和醫藥領域較為常見。
應用領域
主要用于制造染料(如靛藍)、墨水、農藥(如殺蟲劑)等。現代工業中也用于水處理、木材防腐等。
物理特征
晶體形态為柱狀或粒狀集合體,常呈不規則塊狀,條痕為白色。顔色因含結晶水而呈現獨特的藍綠色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制備方法或化學反應,可參考化學專業資料或權威文獻。
白翰飽暖思淫欲茇舍褊狷并骨冰消凍解鄙食操斷超特赤鬝斥退呆窒大使館吊當東坡居士短片法祀榧實蜚英騰茂公娼鶴伴宏整荒弊呼吼回駕見敝賤恙敬酒金石之言酒醉飯飽龍蒸蠻歌毛铢夢境鳴扃能有撇葉平剡篬筤跷足琦傀啟化輕飙青袍布襪清時青唐七嘴八張權用散氏盤神父時祭說老婆舌頭私慮天半天長地老外欠無子些仙山銜啼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