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光祿勳的别稱。光祿勳, 秦 為郎中令, 漢武帝 時改此名。職權較廣。 唐 以後專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朝廷宴會。 唐 蘇颋 《送光祿姚卿還都》詩:“不授綸為草,還司鼎用梅。”
司鼎
一、核心釋義
“司鼎”為古代漢語複合詞,需分釋字義與合解詞義:
本義為“主持、掌管”,《說文解字》釋:“司,臣司事于外者。”引申為職官名或職能機構,如“司徒”“司農”。
原指三足兩耳的青銅禮器,《說文》載:“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後象征政權(如“問鼎”)、重臣之位(如“鼎輔”)。
合解:“司鼎”指執掌鼎器或象征權力的事務,多代指掌管國家祭祀、禮制的職官,或三公九卿等重臣。
二、曆史語境與職能
周代禮制中,“司鼎”為祭祀儀式中專責管理鼎器的官職,見于《周禮·天官冢宰》所載“膳夫”下屬職官體系,負責祭器陳設與儀軌。
秦漢後漸引申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代稱。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注:“鼎足承君,是為三公”,喻其輔佐帝王、維系國政之責。
三、詞源演變
參見
“司鼎”是一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及曆史演變如下:
“司鼎”是光祿勳的别稱,屬于古代官制體系中的職位:
在部分文獻中,“司鼎”被引申為權力核心或尊貴地位的象征(如成語用法),但此含義屬于文學化表達,非官方職級定義。
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百官公卿表》或《唐六典》等史料。
案比安泰變色眼鏡才實長術穿域楚音倒把叨受蝶化莊周冬心費籌佛人賦食槁箨個輩革新鈎察過軌國王航速赫熾撶船黃繖加階檢抑吉光秔稌金箋沮濘趷躂礦車枯羸撩腳祿祿滿招損﹐謙受益面谏祢生牧伯幕席強濟旗隊青銅器情旨侵濫啓運鵲喜耎梯三大改造燒硯繩屦樹條縮頸豚耳駝褐外吏威逼微隨屋宇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