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袂援戈”是一個漢語成語,表示為國效命,具有強烈的行動決心。以下是詳細解釋:
“投袂援戈”通過生動的動作描寫,傳遞出為國奮戰的決心與使命感,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用以贊頌忠勇之士。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典故或演變,可參考《梁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投袂援戈》是一個成語,意指義願投身戎馬,揮動武器,為國家打仗做出貢獻。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戰争的參與。
《投袂援戈》的三個字分别由“手”、“衣”、“戈”三個部首組成。它們的筆畫數分别為4、6、8。
《投袂援戈》這個成語出自古代文學名著《左傳》。在這部史書中,描述了齊國大夫鄭袖對魯國國君壽夢的問責。鄭袖用軍器衣袍表示自己對國家的忠誠,決心為國家出征。
《投袂援戈》的繁體寫法為「投袂援戈」。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投袂援戈》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投袂援戈」。
1. 他情願投袂援戈,冒着生命危險為國家而戰。
2. 在戰争時期,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懂得投袂援戈,為國家做出貢獻。
1. 投降:指主動向敵方屈服,放棄抵抗。
2. 袂:指衣袖,有時用于表示投身戰争。
3. 援助:指給予幫助、支持。
4. 戈:古代的一種武器,通常用于戰鬥。
1. 投身戰陣:表示願意參與戰争,投入戰鬥。
2. 披挂上陣:指準備好戰鬥所需的裝備,參與戰争。
1. 罷戰:指停止戰争。
2. 和平:指國家之間沒有戰争、争鬥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