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牢饩的意思、牢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牢饩的解释

祭祀用的牛羊豕等牺牲。《南齐书·明帝纪》:“可式循旧典,详復祭秩,使牢餼备礼,钦响兼申。”《北史·崔冏传》:“吾没后,敛以时服,祭无牢餼,棺足周尸,瘞不泄露而已。” 宋 司马光 《知人论》:“考制度,习威仪,辨牢餼之等,详边豆之数,此宗人之职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牢饩(láo x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成字义及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牢"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闲养牛马圈也"(来源:《说文解字》卷四),后引申为祭祀用的牲畜。《周礼·天官》载"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郑玄注"牢,性之闲也"(来源:《周礼注疏》)。"饩"则指未宰杀的活牲或馈赠的谷物,《左传·僖公十五年》有"晋饥,秦输之粟"的记载(来源:《春秋左传正义》)。二字组合特指用于祭祀或宴飨的牲畜与粮食。

二、词义演变

  1. 祭祀供品

    《礼记·王制》云:"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孔颖达疏解"大牢者,牛羊豕也;少牢者,羊豕也"(来源:《礼记正义》)。此处"牢饩"指不同等级的祭祀牺牲组合。

  2. 官署供给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光禄寺"掌酒醴膳羞之政,总太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其中"太官署供朝会宴飨,掌牢饩陈设"(来源:《新唐书·职官志》)。此指朝廷宴会的牲畜食材供给制度。

该词自宋代后逐渐退出日常语用,现仅见于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领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考辨"凡牲必系于牢,故祭祀宾客之牲谓之牢"(来源:《说文解字注》卷四),可作为理解该词文化内涵的参考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牢饩”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láo fèn,其含义和背景可总结如下:

1.基本含义

形容人忠诚可靠,对上司或主人忠心耿耿,恪守职责。

2.词源解析

3.典故背景

源自古代官制,特指官员或仆人对上级的尽职态度。例如,历史中子贡对公子牢的忠诚被称为“牢饩”,成为这一品德的典型象征。

4.应用场景

多用于褒义语境,如:

5.注意

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相关讨论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礼板权孛娄布宪超俗绝世橙蟹川砥纯净出人意料楚泽大僚蹈背地隧厄抑帆帏佛顶菊赶圩苟然贯渎汗雨豪言壮语鸿塞华邃交番仗籍兵禁宪开支堪称烤鸭狂风暴雨灵蟾粒子罗黑黑满盛每日家棉短绒秘印佞恶宁靖排鑹蓬婆青春种擒获啓塞七事八事拳击深山长谷石器手夹涮锅子私掠台吉逃避现实特长推迻弯跧蓊荟温柔境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