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往常,平素,一向。《後漢書·鄭玄傳》:“入此歲來,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案之禮典,便合傳家。”《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一自相交如 管 鮑 ,宿素情深舊拔塵。”
(2).謂德高望重者。《舊唐書·李石傳》:“ 文宗 自 德裕 、 宗閔 朋黨相傾, 大和 七年已後,宿素大臣,疑而不用。”《宋史·張秉傳》:“雖久踐中外,然無儀檢,好諧戲,人不以宿素稱之。”
宿素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與詞性
讀音為sù sù,屬名詞性詞組,由“宿”(表“舊有、長期存在”)和“素”(表“本原、根本”)聯合構成。
核心釋義
一指“平素的心願或志向”,如《後漢書·鄭玄傳》記載“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指原本的志向未能實現;二指“素有積怨的敵手”,如《宋史·張亢傳》中“與宿素為敵”,表長期對立的勢力。
古籍用例
宋代王禹偁《求緻仕第一表》用“宿素無取”表達對自身志向的謙遜否定,清代錢謙益《〈藝林彙考〉序》以“宿素标望”形容學者固有的聲望。
權威參考
該詞收錄于《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3卷第1181頁,并見于《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修訂版)相關詞條。
“宿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ù sù,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指長期形成的素質或品行
由“宿”(舊有的)和“素”(素質、品行)組合而成,強調人或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穩定特質,如道德品質、個性特點等。例如:“他的正直是宿素所成,非一時之态。”
使用場景:多用于評價人或事物的本質特征,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表達中。
表示時間上的“往常”“平素”
指過去一貫的狀态或行為,如《後漢書·鄭玄傳》中“宿素衰落”即描述年老體衰的常态。
例句:“他宿素嚴謹,此次失誤實屬罕見。”
指德高望重的人
古代文獻中,“宿素”也用于形容德高望重、資曆深厚的人物。例如《舊唐書》提到“宿素大臣,疑而不用”,即指有威望的老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語境,可參考《後漢書》《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白萍贲戋遍疊貶義詞表色倉英草間柴燎告天唱聲牀簟箠令錯缬電化教育頓段非同尋常豐隆憤世嫉俗高喚個人股公斤公庭孤鴻滾塵過兒寒英浩茫健談金狨絶才苦霧來世厲肅柳江率服孟陽猊爐牛疫貧窮普洱茶钤攝橋肚啓動青蓼青冥秋聲賦企詠驅厲森索山岩社隊涉險守紀律貪漁桶盤物序先聖王遐視下市遐障心蕩神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