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梼昧的意思、梼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梼昧的解釋

[stupid and ignorant]愚昧無知

璞不揆梼昧,少而習焉。—— 郭璞《爾雅序》

詳細解釋

愚昧。多作自謙之辭。 晉 郭璞 《<爾雅>序》:“ 璞 不揆擣昧,少而習焉。” 宋 歐陽修 《南省試策第五道》:“猥惟檮昧之微,舉皆管淺之説。” 王闿運 《拟李鴻章陳苗事折子》:“統兵大臣畏避事之名,故兵挫而不退,愚臣檮昧竊有疑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梼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áo mèi,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見。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

1.基本釋義

2.詞源與結構

3.使用場景

4.現代適用性

“梼昧”是一個帶有自貶和批判雙重色彩的文言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謙遜或貶責的傾向。如需引用古文或進行文學創作,可酌情使用以增強文言語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梼昧

梼昧(táo méi)是一個描述人糊塗無知、迷茫不清的詞語。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木,屬于四角形部首,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梼昧的拆分筆畫為11畫。

梼昧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兒女英雄傳》這本古書中,用來形容人的智力低下或者迷迷糊糊的狀态。在古代文獻中,梼昧一詞并不常見,但在近代文學作品中卻經常出現。

在繁體字中,梼昧的寫法為檮昧,筆畫數不變。繁體字中的“檮”表示一個與樹木相關的事物,而“昧”表示迷茫不清,無知無智。檮昧這個詞在傳統文化中也廣泛用來形容人的無知愚昧。

在古代,梼昧的漢字寫法并不是現代常用的形式。古時候,梼昧的第一個字“梼”寫作“木”與“凹”兩個部首相連,表示人跟木頭打交道時犯迷糊的狀态。第二個字“昧”寫作“日”和“未”兩個部首連在一起,表示人對于時間的認知模糊不清。

例如,古代詩句中有這樣的一句:“梼昧兒童不會對,焉知琴瑟在禁覓。”這句話的意思是,愚昧的孩子對音樂樂器一無所知,怎麼會去尋找呢。

與梼昧相關的詞彙有:糊塗、愚蠢、無知、迷茫等。這些詞彙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缺乏理解力或者認知能力較差。相反,與梼昧相對的詞彙有:聰明、明智、機敏等,用來形容一個人頭腦靈活、思維敏捷。

總之,梼昧是一個描述人無知愚昧、迷茫不清的詞語,拆分部首為木,筆畫為11畫。該詞源自古代漢語,并在近代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梼昧在繁體字中寫作檮昧,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木”與“凹”相連和“日”與“未”相連。組詞包括糊塗、愚蠢等,近義詞為無知、迷茫,反義詞為聰明、明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