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樹的習性。 唐 駱賓王 《早發諸暨》詩:“橘性行應化,蓬心去不安。”參見“ 橘化為枳 ”。
“橘性”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橘性”指橘樹的自然習性,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中比喻事物或人的本性特征。該詞源自唐代駱賓王《早發諸暨》詩句:“橘性行應化,蓬心去不安”,通過橘樹特性表達對環境的適應與堅守(、3、5、6均提及此出處)。
“橘化為枳”的關聯
該詞常與典故“橘化為枳”結合使用,出自《晏子春秋》,指橘樹移植到淮北會變成枳,比喻環境對事物本性的影響。駱賓王詩中“橘性行應化”可能暗含對人性隨環境變化的思考。
文學象征意義
在古詩文中,“橘性”多用于表達兩種對立意象:
現代漢語中,“橘性”較少單獨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古詩文的語境中。其核心仍圍繞自然屬性與外部影響的關系展開(參考、4、6)。
如需進一步了解“橘化為枳”的具體典故或駱賓王原詩背景,可查閱《晏子春秋》或《駱賓王集》等文獻。
橘性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顔色的一種特性。
橘性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水(shuǐ),其中木表示植物,水表示液體。
它的總筆畫數為14。
橘性這個詞語可以由兩部分組成:橘(jú)和性(xìng)。
橘指橘子,是一種橙色果實的水果。性則表示特點、本性。
因此,橘性可以用來形容某物或某人呈現類似橘子的顔色特性。
橘性的繁體字是「橘性」,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橘性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具體寫法可能因各個曆史時期而有所變化。
1. 這幅畫的橘性極其鮮明,給人一種溫暖明亮的感覺。
2. 她穿着一條橘色裙子,襯托出她的橘性特點,讓她看起來更加迷人。
3. 這種花的橘性非常明顯,給園林增添了一抹亮色。
1. 橘黃(形容顔色偏橘色)
2. 橘紅(形容顔色偏紅橘色)
3. 橘綠(形容顔色偏綠橘色)
1. 橙色
2. 橘紅色
3. 桔黃色
1. 藍色
2. 紅色
3. 紫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