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膚功 ”。大功。《詩·小雅·六月》:“薄伐 玁狁 ,以奏膚公。” 毛 傳:“膚,大;公,功也。” 漢 焦贛 《易林·臨之既濟》:“陰陽變化,各得其宜,上下順通,奏為膚功。” 宋 王安石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文武佐時慚 吉甫 , 宣王 征伐自膚公。” 明 高濂 《玉簪記·破虜》:“我疆并我原,四境還吾守,喜孜孜凱唱膚功奏。” 清 錢謙益 《陶朗先繼妻許氏加封淑人制》:“爾尚益毖寝興,終相夫子膚公之奏。” 茅盾 《全運會印象》:“ 上海 以略多幾分占了勝利,‘延宕政策’居然克奏了膚功。”
膚公(fū gō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大功”或“顯赫的功績”,屬褒義詞。以下從詞義、詞源及使用場景三方面解析:
本義
“膚”為“敷”的通假字,意為“普遍、廣大”;“公”通“功”,指功業。合指“顯著的功勳”。
例:《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猃狁,以奏膚公。”(意為:征伐猃狁,立下大功。)
引申義
強調功績的宏大與公開性,常見于稱頌戰功、政績或重大成就。
例:明代張居正《答督撫劉百川書》:“此番蕩平,實賴膚公。”
最早見于《詩經》,屬書面雅言。漢代《爾雅·釋诂》将“膚”釋為“大”,奠定詞義基礎。
“膚”通“敷”(覆蓋、廣布)、“公”通“功”,屬上古漢語常見通假現象。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明确此說。
當代多見于曆史文獻、成語(如“膚功奏凱”)及學術文本,口語已罕用。
描述帝王将相的重大功業,如《宋史·嶽飛傳》贊其“膚公未奏,冤獄已成”。
用于詩詞、碑銘以彰顯著貢獻,如王世貞《鳴鳳記》:“克複神京,膚公自奏。”
“膚功偉績”(同“豐功偉績”)、“膚公如昊”(功業如天廣大)等。
參考資料:
“膚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為綜合解釋:
“膚公”屬古雅詞彙,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核心含義為“大功”,尤指曆史或文學語境中的重大成就。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詩經》及漢代注疏。
按牍伴伍彼時逼照部從柴胡成金慈目砀突擔名,擔名兒大武二惑放浪方麯方麴法我見附枕幹龍狗盜鼠竊孤絶寒鴻嘿爾橫道黃環回說澆世近時磼礏居儉看出窺測老婆戀本螺線每常間眉泉夢絲冥雨溟漲秘苑木竹子青羅帔榮枯三危山傷官善順石脊濕蒙蒙石鄉侯詩哲霜鴉說知襚衣湍怒丸蘭文豪無往不利獻藝蝦蝚丹樹匣屜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