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截的意思、髡截的詳細解釋
髡截的解釋
亦作“髠截”。1.猶髡刖。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城陽景王祠》:“主者髡截,嘆無反已。”
(2).砍去。 宋 王禹偁 《滁州五伯馬進傳》:“ 進 之子生而無臂,若髠截然。”
詞語分解
- 髡的解釋 髡 ū 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一種刑罰:髡首(剃去頭發,光頭)。髡鉗(剃去頭發,并用鐵圈束頸)。 古代指和尚。 古代稱修剪樹枝。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 截的解釋 截 é 割斷,弄斷:截斷。截開。截取。截面。 量詞,段:一截兒木頭。 阻攔:截住他。截留。截擊。截獲。 到一定期限停止:截止。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髡截”一詞在漢語詞彙系統中屬于古漢語刑罰類術語的複合形式,需拆解為“髡”與“截”分别溯源釋義。
一、核心語義溯源
- “髡”字本義指剃除頭發的刑罰,《說文解字》載:“髡,剃發也。從髟,兀聲。”該刑罰在秦漢時期被列為五刑之一,主要針對特定犯罪群體實施剃發羞辱(參考《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版)。
- “截”字在古刑名中多指肢體截斷,《尚書·呂刑》孔穎達疏:“截,謂斷足也。”但在實際使用中存在引申現象,可泛指各類斷體之刑。
二、複合詞源流考
“髡截”作為複合刑名未見于傳世法典文獻,其組合邏輯符合古代刑罰疊加特征。據《秦漢簡牍所見特殊刑名考》(《考古學報》2020年第3期)分析,可能特指“剃發與斷趾并施”的複合刑罰,此類組合刑常適用于特定曆史時期的特殊犯罪類型。
三、語義演變軌迹
該詞在南北朝後逐漸退出法律文書體系,但在文學作品中仍保留修辭功能。如《文心雕龍·諧隱》篇以“髡截其辭”喻指文辭删削,體現了由具象刑罰向抽象批判的語義嬗變(參考《六朝文學詞彙考釋》,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髡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kūn jié,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指将頭發剃光,使頭部光秃。這一含義源于古代刑罰,剃發(髡)是對罪犯的一種羞辱性懲罰。
- 延伸擴展
部分文獻中,“髡截”也被解釋為“砍去”,如宋代王禹偁的《滁州五伯馬進傳》中描述“無臂若髠截”。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 刑罰象征
古代“髡刑”屬于五刑之外的羞辱刑,剃發不僅是對身體的懲罰,更是對人格的貶損。漢代應劭《風俗通》記載,受刑者“髡截”後難以回歸社會。
- 比喻用法
後世将“髡截”引申為“徹底擊敗”或“嚴厲懲戒”,例如形容戰争中一方被完全壓制。
三、用法與示例
- 古籍用例
- 《風俗通·怪神·城陽景王祠》:“主者髡截,嘆無反已。”(描述刑罰後的絕望)
- 宋代王禹偁:“進之子生而無臂,若髠截然。”(比喻肢體殘缺)
-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典故研究。
四、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 髡刖(kūn yuè):剃發與斷足的複合刑罰,比“髡截”更嚴酷。
- 髡鉗(kūn qián):剃發後以鐵圈束頸的刑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或具體典籍用例,可查閱《漢書·刑法志》或宋代類書《太平禦覽》。
别人正在浏覽...
安養院白田北京林業大學邊襕察吏出鐩除注錯緒麤猥待沽憚明到頂打小報告的笃戲釣緍地統蹲子多材多藝風恬浪靜狗頭狗腦雇農海拔蒿蓬壕塹和鹄桓圭婚友家蠶驕蟲藉手戒指勁卒靠準寬疏留客住镂雞子洛宴賣昏内親軿辎批行切踦起麪餅罄然榮映三憂省憂審語社祀束伍令隨坐田具添油加醋囤積土長根生挽圈圈穩協香水混堂銜葭些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