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可憂之事。指不知,知而不學,學而不行。《韓詩外傳》卷一:“ 孔子 曰:‘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
“三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該成語由“三”和“憂”組成,字面指三種可憂慮之事,具體表現為:不知(缺乏認知)、知而不學(認知後不行動)、學而不行(學習後不實踐)。
典故源自《韓詩外傳》卷一記載的孔子言論:“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體現了儒家對知行合一的重視。
該成語常用于強調認知、學習與實踐的連貫性,可引申為對個人成長或社會問題的反思,例如批評“紙上談兵”現象。
建議: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韓詩外傳》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查字典網)。
三憂是一個漢字詞,由“三”和“憂”兩個字組成。下面是關于三憂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憂的部首是“心”,表示與情感、心思相關。它的拼音是“sān”,并且是一個三畫的漢字。
“三憂”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在小說中,“三憂”指的是賈寶玉的心中憂慮的三件事情,分别是他與林黛玉的相愛不能成婚,林黛玉生病垂危,以及他的財産和家族的前途。這三個憂慮一直困擾着賈寶玉,因此被人們稱為“三憂”。
繁體字“三憂”與簡體字“三憂”相對應,表示同一詞義。
在古時候,漢字“三憂”有些許變化。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三”字的上方增加“匚”字,表示憂慮的程度更深。另一種寫法是将“三”字的下方加上“具”字,形容憂慮的内容具體且複雜。
1. 賈寶玉的三憂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2. 她心系三憂,無法安心工作。
與“三憂”相關的組詞包括:憂慮、憂心、憂愁、憂傷等。
憂愁、憂慮、憂傷、憂慮等均可作為“三憂”的近義詞。
愉悅、歡樂、安心等可作為“三憂”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