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壕壍 ”。1.護城河。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一:“城外兇衆,飛矢抛木者,壕壍俱滿。”
(2).壕溝,戰壕。 清 吳敏樹 《九日鹿角登高詩序》:“山臨湖上,絶高而頂平,古屯軍壕塹存焉。” 蕭華 《周總理訪問*********傷員》詩:“ 中 朝 抗 美 同壕塹,友誼之花血凝成。”
“壕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護城河
指古代城池外圍用于防禦的深溝,通常與城牆共同構成防禦體系。例如《三國演義》第五八回提到:“長安乃西漢建都之處,城郭堅固,壕塹險深,急切攻打不下。”
戰壕/壕溝
指軍事作戰中挖掘的溝壑,用于隱蔽士兵或阻擋敵方進攻。如《五代史平話·唐史》記載:“填卻壕塹,焚燒營寨,鼓噪而入。”
曆史文獻
現代語境
蕭華的詩句“中朝抗美同壕塹”,将“壕塹”引申為共同戰鬥的象征。
“壕塹”兼具軍事防禦與曆史文化的雙重含義,既指實體防禦工事,也可通過文學化表達傳遞協作或困境的隱喻。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三國演義》《五代史平話》等文獻。
壕塹是指由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地面凹陷處,通常用于軍事防禦或灌溉排水等目的。壕塹也可以用作比喻,表示階級、利益等之間的差距或分隔。
壕塹的部首是土,拼音是tǔ;壕的筆畫數為6,塹的筆畫數為9。
壕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一》中。繁體字為壕塹。
古時候漢字中的壕塹并非現代簡化字形式,而是采用了更複雜的寫法。以壕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壕」,其中有包括從左至右的三個獨立的象形部分:土、隹、幾。
1. 軍隊在戰場上挖掘了一條深而寬的壕塹,用于保護自己免受敵人的襲擊。
2. 這座城市的富人和窮人之間形成了一道看不見的壕塹。
壕塹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如:
1. 綠化壕塹:用于種植樹木和花草的壕塹。
2. 防禦壕塹:用于軍事防禦的壕塹。
壕塹的近義詞包括:壕溝、壕溝、壕渠。
壕塹的反義詞可以是:高地、山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