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察吏的意思、察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察吏的解釋

明察的官吏。《晏子春秋·谏下二》:“以樹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傷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義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古來清官察吏,不止一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察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曆史職能及制度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察”

    本義為“仔細看;調查”,《說文解字》釋為“複審也”,引申為監察、考核。如《論語·衛靈公》載“衆惡之,必察焉”,強調審慎核查。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吏”

    指古代官吏的通稱,特指低級官員或官府辦事人員。《周禮·天官》有“六曰吏,以治萬民”之說。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曆史職能與制度背景

“察吏”作為動賓結構,指監察、考核官吏的行為,是古代官僚體系的重要監督機制:

  1. 監察職責

    曆代設有“監察禦史”等官職專司官吏督察。如《新唐書·百官志》載,唐代禦史台“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其核心即“察吏安民”。

    來源:《新唐書·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考核标準

    明清時期推行“考滿法”,以“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評定官吏政績,由都察院協同吏部執行,史稱“大察”。

    來源:《明史·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文化引申

“察吏”在文獻中常與“安民”并提,體現“吏治清明則百姓安居”的治理邏輯。如清代魏源在《默觚·治篇》中強調:“察吏欲其嚴,用吏欲其寬”,揭示考核與任用的辯證關系。

來源:魏源《默觚集》(嶽麓書社整理本)


權威參考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察吏”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察吏”由“察”(觀察、辨别)和“吏”(官員)組成,核心含義是對官員品行與能力的考察。在古漢語中,既可作為動詞短語使用(指考察官吏的行為),也可作為名詞,特指明察秋毫的官吏。

二、用法與示例

  1. 動詞性用法
    指對官員的監督與評價,如古代文獻中提到的“下車伊始,考試觀風,發策問弊,嚴察吏治”(出自《察吏造句》),強調通過觀察官員行為來整頓吏治。

  2. 名詞性用法
    指稱公正嚴明的官員,例如《晏子春秋》中提到的“察吏之法”,以及《初刻拍案驚奇》中“清官察吏”的表述,均突出官吏的明察特質。

三、相關背景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反映古代對官員選拔與監督的重視。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嚴格考察确保官吏隊伍的清廉與能力,屬于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晏子春秋》《初刻拍案驚奇》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棒瘡鎊虧謗木飙馭駁屈長腰米晨鐘暮鼓癡兒騃子的筆斷敵蜚禽風竇風政焚輪馚馧幹革弘方紅青話機昏狡禍生肘腋踐修皎蟾舊套絶德軍權闊宕狼山雞連罰賣口吃命草磨鉛策蹇睦鄰砰硼霍落飄藩墜混平生襁抱搴陟跂蠢袪除曲毀祛褪喪靈折麼生意經詩柄侍奉霜涉水柱訟阋夙見娑婆溯灘彈跳跳塔輪鍘怢愉忘乎其形溫度表五鬥米無天